XRC08080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RC0808087

博文

一个计算能带分辨的态密度的程序(Band decomposed DOS (BDOS))

已有 11890 次阅读 2017-1-10 11: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DOs, 能带分辨的态密度, MALAB

PS:更新测试中

 有时候,我们想把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s (DOS))按照能带进行分类,即计算能带分辨的态密度(Band decomposed DOS (BDOS))。电输运性质主要受费米面(如图1)电子的影响,如果算出了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分辨的态密度(BDOS),就可以和实验上的霍尔效应、巨磁电阻获得的电子和空穴载流子浓度进行比较。计算的原理很简单(见后面的原理部分),而不同的第一性原理软件输出的能量本征值的格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不采用一个标准文件作为数据输入文件,编写的软件可移植性就很差。用于绘制费米面的BXSF(链接)文件是一个标准能带文件,包含了一个倒空间原包里所有k点的本征值,所以这里提供了一个用MATLAB处理BXSF文件来得到能带分辨的态密度方法。


1 不同的能带构成的费米面

理:E-E+ΔE范围内第i条能带的能态数目为ΔZi(E),总能态数目为ΔZ(E) = Σ ΔZi(E),则每条能带对态密度的贡献(BDOS)

则总态密度为:

脚本和例子Band_decomposed_DOS.zip

步 骤:

1. 使用较密的k点网格用第一性原理软件生成BXSF文件。

2. 设置输入文件input.in参数,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所示:

  -5   %energy_windows_min

  5  %energy_windows_max

  800  % ndiv

  8        %Adjacent, 0 stands for no smearing.

  0     %SPIN, 0 stands for no spin, 1 stands for spinincluded

其中,前两个参数(-55)代表输出的能量窗口的下限和上限(已经将费米能级移动到0)。第三个参数ndiv表示能量划分的份数,ΔE=(energy_windows_max- energy_windows_min)/ndiv。第四个参数Adjacent为态密度平滑参数,这里采用是Adjacent-Average的方法,也就是将一个数及其前后Adjacent个数的平均值作为平滑后的值,设置为0的时候不平滑。如果DOS起伏比较大或比较粗糙的情况下,建议设置Adjacent这个参数。一般情况下,ndiv大的时候也需要将Adjacent这个参数调大,建议Adjacent/ndiv比值设在0.01左右。最后一个为SPIN参数,0代表为没有包含自旋,1代表计算中考虑自旋。

3. 运行Band_decomposed_DOS.m,此时会弹出第一个“选择要打开的文件”对话框,选择BXSF文件。紧接着会弹出第二个“选择要打开的文件”对话框,选择input.in文件。运行结束后会生成一个“BXSF文件名+_BDOS.dat”的文件。这个文件的第一行为能量(已经将费米能级移动到0),中间的各列为每条能带的态密度(BDOS),最后一列为总的态密度。

4. 将数据用Origin或其他绘图软件进行绘图。将总的态密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DOS进行比较,调节Adjacent参数直到获得较平滑和准确的DOS图。最后效果图如图2所示。

2 能带分辨的态密度(BDOSDOS.X为用DFT后处理软件计算的总DOS

明:

1.      本程序只是提供一个程序设计思路,也可以在其思想上用其他语言下编写程序;针对本程序有任何问题或改进方法请@我。

2.      反复调节Adjacent参数直到总态密度和第一性原理软件相同为止,新版本将使用更好的算法,省去此步繁琐的过程,敬请期待。也可以使用较小的Adjacent得到BDOS后使用MATLABsmooth函数或者Origin的平滑功能对数据进行平滑。如果您有更好的平滑方法请和我联系。

3.      一般的BXSF文件只是输出费米能级附近的几条能带,如果想计算远离费米能级的BDOS就需要将更多能带包含到BXSF文件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02061-1026637.html

上一篇:一种改进模拟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色散曲线的方法
下一篇:拉曼光谱-实验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简介
收藏 IP: 61.190.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