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李克强总理,给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声音。自此,政府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始浩浩荡荡,全面开花。(请参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记录(2013-2014)》,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6/content_2796967.htm)
其实,关于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的感受并没有很深刻,只是回国后的这两年,看到太多的人在谈论创业,太多的人在亲身试水。无论什么层次,无论什么背景,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或者已就业人员,似乎有点想法,有点儿资源的,就都去创业了。试问,创业真的这么简单吗?真的就是金矿吗?随便一挖就能有金子?
这个问题太深刻了,也太大了,牵扯面也比较多,我们无法评判这个潮流和趋势是好是坏,只能说在更好的形式形成之前,它还算是比较合理的。
Ok,那回到校园的创新创业,对于这一点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其实,仔细算算接触学生创新创业,应该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时候我进入了学院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也从一个虾兵蟹将的角色,慢慢成长为学生主任。似乎是磨砺的时间长了,通过不断感受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对于自己真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有了更加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我发现校园里学生创业的几大弊端,是十分致命的,也是通病。
1、学生对于市场没有把握和分析。
说白了就是连什么是BP(商业计划书),如何写BP都不清楚。可能也会有人认为,很多好的idea不需要BP,是的!没错!确实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需要BP。但是,BP是你对自己要做的东西的一个市场化认识。你的东西卖给谁,谁负责买单,如何赚钱、盈利模式是什么,等等。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试问,你做了一双很漂亮、很耐穿、很低廉的皮鞋,结果发现大家都是赤脚的原始部落人士。那你如何生存?
又或者有的同学认为,那正好说明商机巨大,我们可以培养消费习惯,可以等待市场成熟。Ok,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二十年前,很多推出来的智能机为何就烟消云散了,他们很多都还是商业巨头在引领,他们为何不等待?其实,对于商业而言,时间成本是最昂贵的,很多时候我们等不起!
2、团队结构单一、扁平,缺乏公司的管理经验和团队协作。
学生创业,多半是刚开始几个很要好的小伙伴,对一个好的idea十分推崇,几个人一商量马上就决定在一起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几个小伙伴都是技术大牛,谁来负责综合管理,谁来负责对外宣传,去找资源,去开拓市场。另外,在理工科院校,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这个团队里如果都是偏重技术的,他们往往对于技术不是很牛的人,是有点看不起的。也就是容易“一叶障目”,那么又如何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具备管理才能的新成员呢。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在日常的磨合和合作中,由于缺乏公司管理经验,很多事情和操作都是不规范,或者说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流程,那么大家往往会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性格不合等问题而发生分歧。最后,可能会走上分道扬镳的结局,创业这件事情也就流产了。
我想,这一点可能是大部分的学生创业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3、抗风险能力弱,经不住残酷市场的捶打。
做产品和商业,不是说你的idea很棒、你的产品很过硬、你的资金很充足,就一定能战无不胜。很多时候,你的竞争对手会让你防不胜防,很多学生创业团队也没有这种市场抗风险经验,同时在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调研上,也十分欠缺。所以这一块也是很多学生创业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国家再鼓励大家创业,但是他不可能去计划市场,不可能去压制所有的市场竞争行为。
4、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资金流把控困难。
这一点显而易见,或许有的人说,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财务公司来代理。是的,没错,但是如果你连基本的财务知识都不懂,你怎么吩咐给别人去帮你做事。又或者,你速学,懂了一点点,可以有模有样的去跟财务公司交流。但是由于你还是不懂得如何去把控财务风险,不懂得去控制现金流,导致前面支出过大,整个资金还没有支撑到盈利,就已经发不起工资了,怎么办?
其实,上面这几点还是只随便罗列一下,大家就可以看得出学生创新创业的出路很困难。
那么,学生真的就不能创新创业了吗?不是的,我的建议是在大学进行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冒进,不能拔苗助长!每一位有想法的孩子,我都鼓励你们去尝试,但是要理性,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积累。你们可以在学生时代就尝试,刚刚毕业的时候,也可以先去大公司学习积累,不一定为了创业的名头而硬撑,然后等时机成熟了再一展宏图。
说到这里,我把李贞昊老师在2015年10月16日QQ上给同学们的一点感慨,分享给大家。贞昊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我的部分观点。
背景介绍:
我毕业后在学校的部分工作,仍然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李贞昊老师是我们学院创新工坊的主任,我担任指导老师。2015年下半年,贞昊想给大家进行一个创新实践教育的“菁英计划”,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些创业的基本指导和建议,我也有幸参加了此项计划。这段话就是贞昊在开班之初,写给大家的。
*********************************************************
当时晓瑜老师出国时,计算机软件学院的创新中心实力是最强大的,18支创新团队。200多人。收购的被收购,创业的去创业,还有一大随后批去了国内外顶尖的研究机构。2011年我跟曹老师来沙河时,基本是三无:无师资、无学长、无建制。老师、牛人都在清水河,有的只是一个不足60平的小房间。还有几百带着水汪汪眼睛的新生同学们。一个个项目、竞赛的指导,经历这么多年,几位老师的付出才成长到现在。
说难,根本因为创新实践教育不像教学,课程上了,学生考试有了得分短时间内就可以评估。创新教育在贞昊老师看来,它是最难以评估、最需要耐心的。有的同学可能半年都出不了成果,有的项目做了一段时间没了思路只能搁浅。但它也是对同学们影响最大的。它需要同学们从个人,团队协作,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去锻炼。可谓是“全身运动”。
最终的结果,我们看的不是同学们做出了什么,而是关心的同学们成长了什么。是人而非物。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同学,都是人格健全、感情丰富、精神饱满的,同时还拥有较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去适应以后在社会中那些不确定的挑战,能引领会的一些发展方向。
人,生活久了,除了家人朋友外,对于外界而言更像是一种形象和符号,由你的社会价值、贡献组成。名人伟人尤其如此。不需要和人去攀比什么,只要笃爱自己所做的事。内心平静,往往强于任何外界的刺激能给你带来的快乐。而梦想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变为现实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个计划真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我想就一个词吧:体验——充满想象、思索、求证的过程。
*********************************************************
其实,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也一直认为在大学的环境和平台里,让他们更多的能去体验,即便这只是一种模拟!以此,与贞昊共勉!与每一位从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共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