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学生和朋友读了“囫囵吞枣”,纷纷给我反映说,这个方法对他们开始读论文的第一步确实很实用,那么接下来怎么细嚼慢咽和反刍消化呢?
细嚼慢咽,似乎很好理解,但是大家仔细审视并自查一下,是否真正的理解了细嚼慢咽。读论文,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有针对性的、聚焦于某个主题、奔着细化和具象知识点开始的第二轮次论文阅读,极大概率的寻求并发现关键问题。因为经过囫囵吞枣,我们基本上已经大致明确了一个相对聚焦的主题,并且从海量的文献中凝练了一些相对优质的精准主题文献,主题的聚焦是我们顺利迈入第三步的大前提。因为它能帮我们构筑研究范畴的基本问题形态,以量子推荐算法为例,我们通过囫囵吞枣,大致了解到:1、经典的推荐算法其研究现状、趋势和走向,2、量子机器学习算法发展迅猛,能有效解决高并行性、高复杂度等问题,3、现在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并尝试了量子推荐算法的框架设计。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我们在细嚼慢咽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获得现在研究人员对于该范畴的问题的研究思路大体是什么?大致的方法论有哪些?同时,研究群体对于该问题研究的薄弱之处或者是未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
尽可能发现关键问题是我们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科技文献的检索、收集、阅读、凝练和佐证,随着学科的不同,有些还需要数据调研、实验验证、技术修正等环节,但不管处于哪个阶段,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最后将价值最大化。所以,细嚼慢咽的目的也不例外,我们期望能在相对聚焦的小范围内,用勤奋触发灵感,找到“神谕”的关键核心问题。
囫囵吞枣过后,我们基本上会留下20-30%的论文,进行细嚼慢咽,这里有这样几个原则:
1、学术工具准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我们做科学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Zotero等;数学公式编辑器,如Mathtype;可视化实验数据绘制工具,如Google Charts、MetricsGraphics、Epoch;物理公式查询手册;数学符号查询手册;脑图、思维导图工具,如MindMaster、MindManager;英语翻译工具;论文编辑工具,如LaTeX、Word等。当然这里还不仅限这些,后续也会有一篇工具性文章,专题讨论。
2、时间的收敛性。
细嚼慢咽的论文阅读周期尽量不超过1个月,因为每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科研动作,训练的过程中,都必须要收敛,不能无限的发散。除非后期的学术研究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否则,基础的训练,要有周期概念。
3、灵感的捕捉。
当我们再次充分阅读某个专题的序列文章时,会在短期内给我们思维上横向、纵向的不同锻造,此时脑突触是最活跃的,经常会迸发出很多“天马行空”、貌似“不着边际”的想法。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对比和深化思考。这时候,一定养成一个习惯,任何一丁点的想法、疑问、尝试、思路都不要放过,最好用一个小的手记本进行记录,留待后面反刍消化的时候深挖掘和论证。或许某个天才想法就诞生于你的“艺术手稿”!
4、有效的讨论。
细嚼慢咽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静默的一种状态,因为人在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独处。当我们进行细嚼慢咽的这个阶段,一定警惕过度静默,当你有好的想法、思路的时候,甚至疑问,都有必要及时和老师、朋辈、组员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能帮你获得有效的研究进展和风险把控。
细嚼慢咽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良好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辨能力,希望大家经过细嚼慢咽之后,能顺利进入到反刍消化。
正值伟大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献礼!致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