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g 我的所有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欢迎批评砥砺、不吝赐教。

博文

两个对立的认识——成败竟系毫厘间

已有 2565 次阅读 2014-6-4 09: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追求真理, 对立观点, 君子之辩

两个对立的认识——成败竟系毫厘间

在博友nmhtzy先生系列辩驳意见引导下,经过昨天一个晚上的思考,对于我发起辩论问题的认识天平,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现在认识到:两个互相抵触的定性判断,似乎都有道理。其中,否定的判断,主要是受nmhtzy先生辩驳意见的启发才明白。nmhtzy先生的质疑,很有可能构成对所述方案的有效质疑。对此,深表感谢。

首先,关于这个否定判断的完整思路是这样的——

启动过程,比如用N段时长,导致形成N个分子构成的动态队列,那么,启动过程,实际上,从微观上看,是一个堵住出口,只开放入口的过程;当开放出口之后,由于分子从两端进入狭管的概率相等;那么,大约经历N段时长之后,自出口方向冲入狭管的分子,也可以形成一个方向相反的队列,使得,狭管中的广义动量归零。实际情景是,类似于我在论述《再论宏观不平衡的微观机制》博文中所谈到的平衡状况出现在狭管空间中,每个分子,在狭管中都大体对应在狭管中有一个平衡位置,相对该位置来回摆动。对外部分子而言,冲入狭管、冲出狭管的情况,等价于在狭管入口处直接被反射的情景。不会对“系统各个空间部分处处宏观动量为零的平衡状态”产生任何进一步的改变。依照这个观点看,牛顿力学基本原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再次深刻地揭示出——热力学的确可以彻底地还原为牛顿力学。这次辩论,唯一的收获是:在博友detongpu先生的辩驳意见引导下,我为困扰人类上百年的一个不解难题——“微观可逆,为什么宏观不可逆?”,找到了一个,并不一定能被主流学者认可的新解释。

我仍还怀有希望的肯定意见是:如果抽吸过程略微延续的时间久一点,使得,分子从狭管出口出来以后,才有机会和出口外面的分子碰撞(例如,使碰撞发生在狭管外的汇流管空间范围),那么,每个冲出狭管的分子,等于都封锁了多个不发生“偏撞”条件下,可以逆向冲入狭管的分子的进入机会,使得,由于启动,系统可以锁定在前文所述那样一种从两端进入狭管的概率不均衡的理想状态。这是对于人类而言,最美好的理想状态。但是,究竟有没有可能达成这个最美好的理想?仅仅系于毫厘之间!定性讨论已经难以服人,必须期待实验研究或者精确度较高的电脑模拟计算。虽然,许多人在前面所述反对理由面前,不会选择这个艰苦、并且失败风险很大的实验或模拟计算研究,但是,维纲在此真心呼吁:不要放弃一丝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这个研究工作。这个课题,维纲已经无力进行深入的研究。维纲知道,绝大多数人不会以大量时间投入这个失败风险极大的研究,为人类去抓那一丝很渺茫的希望,使这个问题成为长期悬而待决的世纪难题。

由此,我对主流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慎重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许多博友在深夜时间还在回帖给我指点、帮助,希望我返回正轨,是一种极其值得感谢的、难得的友善态度。再次深表感谢。

虽然,很可能我的方案最终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但是,利用科学网这个平台,通过辩论,达到探求真理的效果,被证明是极好的形式。未来,维纲可能会将更多的、有趣的议题发表在本人科学网的博客中,与博友开展这样的“君子之辩”。希望博友继续以治病救人的态度,给维纲支持和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2526-800285.html

上一篇:理解编辑,也一定恭请编辑理解
下一篇:关于创设“有重大意义科学技术难题数据库”的设想
收藏 IP: 219.145.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