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涝灾
葛维亚
每年6-8月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季节,也是防汛最紧张阶段。涝灾是指因长期降雨或短期大雨、暴雨产生的积水与漫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其中受害最大的则是农作物。它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我国是涝灾频发地区。涝灾的成因很多,从气象条件来看,我国地处北半球欧亚大陆东南部,东濒太平洋,直接受到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的影响,形成的西风带、太平洋付高、梅雨、孟加拉暖湿气团,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形成雨季,常出现大范围的暴雨以及大暴雨形成的洪涝。具体而言,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是与夏季风有关,随着夏季风的登陆雨带会逐渐北上,在这个过程中降水主要是由于暖锋造成的。9月时随着亚洲高压的强盛,雨带迅速南移,此时的降雨多为冷锋形成。 而在北方夏季的降水出现在午后的多为对流雨,暴雨多为冷锋形成,持续性的降水多是暖锋影响。
尽管涝灾是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但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的洪灾,而导致河堤或圩堤溃决也会造成涝灾。如此看来,大多数情况下,洪涝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家,气象条件为致涝的主要成因;从地形条件来看,地势低洼,又无良好的排涝天然蓄水区,容易使地面长时间积水,水流不畅,特别是附近的内河与外河水位高出农田,引起倒灌;从作物条件来看,低洼易涝区缺乏合理的种植规划,作物品种片面考虑传统习惯或市场需求,忽略了作物耐涝特性;从水利化措施条件来看,标准偏低,年久失修,配套不全,乡村之间水利纠纷不断,用水和排水受到人为干扰。这一切使一些地区必然经常发生涝灾,造成巨大损失。
根据全国洪涝灾害地域分布图来看,我国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集中在广西东南部、广东沿海、海南、浙江沿海以及浙赣皖交界处、辽宁、四川的局部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达50%以上;华南大部、江南大部及湖北东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南部、辽宁东部等地洪涝发生频率达30%~50%;华北黄淮、长江三角洲、西南地区东部一带发生频率为10%~30%;西北大部及西藏、内蒙古等地洪涝发生频率低,在10%以下。其中东部沿海、淮河流域平均2~3年就发生1次洪涝灾害。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0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就有317万公顷耕地被淹。1954年江淮流域在特大洪水中, 30万平方公里严重受灾, 4755万亩农田被淹, 1888万人陷入困境,11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200亿元。又如1980年洪涝,安徽、江苏、浙江稻谷产量减少近 40亿公斤。又如1980年洪涝,安徽、江苏、浙江稻谷产量减少近 40亿公斤。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面积为942.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2020年,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死亡失踪,10万间房屋倒塌,176万间房屋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95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
我国气候年景偏差,致使2020年主汛期南方地区遭遇1998年以来最重汛情,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风雹、台风灾害为主,地震、干旱、低温冷冻、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经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统计局、气象局、银保监会、粮储局、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和政治工作部、红十字会总会、国铁集团等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核定,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死亡失踪,10万间房屋倒塌,176万间房屋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95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
我国在排涝治涝方面,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工作。设计排涝工程,必须遵照技术法规确定的除涝标准。除涝设计标准是指对一定重现期的暴雨在一定时期内排出,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有时除涝标准也采取定量设计暴雨(如一日暴雨 200mm不涝) 和典型年暴雨(如1956年暴雨不涝)两种表达方式。合理的设计除涝标准,常需通过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确定。中国现行设计除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有些国家的设计除涝标准较高,例如,日本为10~15年一遇,澳大利亚为15~20年一遇。
除涝措施,可分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两大类:工程除涝措施,即兴建、扩建和管好、用好除涝工程设施。对于有自流排出条件的易涝区,多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小汇水面积的设计排涝模数较大,常采取挖沟、疏河和下移出水口等办法提高自流排水能力。中国各地的设计排涝模数约在0.1~0.3 立方米/(秒•平方公里)之间。对于低洼易涝区,常采取上做截流工程,下做围堤工程,同时修建排水闸和排涝站等措施,能自流排水时开闸自排,不能自排时闭闸抽排。合理确定设计排涝模数,修好除涝工程,仅为除涝准备了物质条件,管好、用好工程设施才是取得除涝实效的关键。平时抓维修,雨季抓排水,力争早排、快排、自流排,除涝标准一般应达到5~10年一遇,甚至更高。最大限度地发挥除涝效益。科学的除涝排水,常需通过技术经济方案论证和风险分析后合理确定。不仅要及时排除地面积水,而且要及时降低地下水位,排除过多的土壤水。前者属于排涝,后者属于防渍,除涝防渍并举,才能取得最佳的除涝保收效果。总之,力争早排、快排、自流排,同时管好、用好工程设施才是取得除涝实效的关键。农业除涝措施,即为防涝避灾而采取的调整农业布局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措施。在低洼易涝区,以保证作物生长。选种耐涝作物,增强农田抗涝能力。必要时,把排水困难、排水代价过高的局部洼地划作蓄涝养殖区,这样既能降低排涝费用,又能发展多种经营。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常能组成最佳的除涝措施方案。实践证明,在易涝区内做好农业和抗旱治涝的水利规划,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