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流距离l与路程L的数量关系
水流距离l与路程L的数量关系,
水流在土壤中流过的路程L,可以通过(1)式计算:
$L=l\frac{A+0.5\pi }{A+1}$ ﹙1﹚
式中:l—水流通过的土层厚度,也可以理解为水流垂直向下流动的距离;
$\pi$ —3.1415;
A—土粒半径与孔隙半径的比例系数。
证明如下:
土粒和孔隙是间隔排列的,只有水流遇到土粒时才改变运动方向,在孔隙中通过时是垂直向下的直线运动。也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一定厚度的土壤,水流从土壤上部垂直向下运动时,经过所有土粒的距离L1为全部土粒直径之和,即:
$L_{1}=d_{1}+d_{2}+d_{3\cdots }+d_{i}=\sum_{i=1}^{n}$ ﹙2﹚
式中:di—土壤颗粒直径(cm)。
水流从土壤上部垂直向下运动时经过所有孔隙的距离L2为全部孔隙直径Di之和,即:
$L_{2}=D_{1}+D_{2}+D_{3\cdots }+D_{i}=\sum_{i=1}^{n}D_{i}$ (3)
水流从土壤上部垂直向下运动经过一个土粒时,沿着土粒表面向下流动增加的距离Li为1/2土粒周长与土粒直径之差,流过全部土粒增加的距离L3为全部土粒周长与土粒直径之差之和,即:
$L_{3}=\sum_{i=1}^{n}\left ( \frac{1}{2}\pi d_{i} -d_{i}\right )=n\tilde{d}\left ( \frac{\pi }{2} -1\right )$ (4)
式中: $\bar{d}$ —全部土粒的平均直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水流距离l为全部孔隙直径及全部土粒直径之和,即:
$l=\sum_{i=1}^{n}\left ( D_{i}+d_{i} \right )=n\bar{D}+n\bar{d}$ $\left ( 5 \right )$
式中: $\bar{D}$ —全部孔隙的平均直径。
$\because \bar{D}=A\bar{d}$
$\therefore l=n\bar{D}+n\bar{d}=n\bar{d}\left ( A+1 \right )$
$\therefore n\bar{d}=l\frac{1}{A+1}$ ﹙6﹚
$n\bar{D}=l-n\bar{d}=l-l\frac{1}{A+1}=l\frac{A}{A+1}$ ﹙7﹚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水流在土壤中通过的路程从上到下由三部分组成,即土壤渗透水通过的路程等于全部孔隙,全部土粒以及通过全部土粒时增加的路程之和,即:
$L=L_{1}+L_{2}+L_{3}=n\bar{D}+n\bar{d}+n\bar{d}\left ( \frac{\pi }{2} -1\right )$ (8)
$L=l\frac{A+0.5\pi }{A+1}$ ﹙9﹚
讨论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我们了解了土壤结构的12项参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充分说明了土壤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土壤的复杂性可以定量分析和描述。我们认为土壤颗粒是长期的多种风化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反复的液体水运动中和空气流运动中,土壤颗粒随着水流和气流运动速度的改变而发生沿程流动或淤积,逐步形成了土壤。由此可见,土壤结构是不稳定的,可以随着水流和气流运动速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水流和气流运动速度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是随机的,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这种随机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从而造成某一个具体的地点,时而微小灰尘降落,时而是较大沙粒降落,时而是尘土飞扬,导致土壤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是造成土壤采样误差和土壤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
土壤结构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随降雨而改变,雨滴必须有凝结核,雨滴在降落的过程中还会收集飘浮在空气大气层中的灰尘。雨滴降落到地面后,溅击土壤,土壤中比较细小的土粒也会分散到雨水中,其中一部分雨水保存在毛细管中而不流动,雨水中的细小土粒便会在土壤剖面的某一个位置停止不动,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