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uere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ren07

博文

何谓“减负”,学习如何能快乐? 精选

已有 5639 次阅读 2023-4-16 00: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415日举行的2023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论坛上,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回应了大家关心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教育减负”。在他看来,“减负”的本质不是让孩子们可以把很多做作业、刷题的时间省下来去玩、去看电视,“减负”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起孩子更多的兴趣,并使这些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孩子在快乐学习中感到压力的减轻。由此,俞校长引申出第二个问题——“快乐学习”。他认为,许多人对“快乐教育”存在误解,总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玩得痛快,但即使是在今天的哈佛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全球著名高等院校,优秀的学生们实际上仍然非常刻苦地在学习,半夜两三点休息是很正常的事。

“你要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需要付出的。但是,为什么付出还能有快乐的感觉?”俞校长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之所以能够实现“快乐学习”,实际上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满足了自己的一些好奇心。“快乐”是在“有所收获”的前提下得到的。尤其是在孩子还比较年幼的时候,由好奇心、兴趣驱动科学探索可能更多见。

但是,俞立中也感慨,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三,很多眼神是黯淡无光的。“这很可怜,因为我们目前的评价制度、考试制度需要他们拼命地背、记住很多标准答案。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把他们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消磨掉了,他们可能很功利地只为了考一所好学校、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好工资。”俞立中强调,从这个角度说,如何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这是今天中国的教育中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编的科学教材,学生们读了以后对科学失去了兴趣,那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俞立中一直有一个观点:人人都可以有创造和创新,但是真正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一定是极少数人。因此,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去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超常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是特别重要的,而且这和目前倡导的“均衡教育”并不矛盾。但这,对于科技教师本身的素养是有要求的,不是像有的学校的现状那样,体育老师也可以教科技。为此,俞立中在论坛上呼吁各个学校的领导者重视给予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合理的待遇和职业发展通道。

俞立中还以自己曾经参观过的上海天文馆中不少关于天体、天文的内容是假设和问题为例,希望科普场馆、博物馆等科学教育场馆能够多保留一些“问题”空间,让孩子们能够在其中自由、开放地思想。他认为:“在今天的社会,问题导向可能成为科技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我们特别需要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有些想法也许能够引导孩子的一生。”

  对于最近火爆的ChatGPT,俞立中说,他曾经尝试过用它了解关于上海纽约大学的情况,“但除了说对学校是中美合作办学的,ChatGPT给我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错误的。”这使他感到科学教育中重视这一类新兴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失范、侵权、虚假信息和关于未来的错误判断等社会问题必要且迫切。“人工智能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如果过多地依赖于这个技术,会影响学生的思考习惯。所以学校在引导学生使用时,一定要和学生说清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教育说到底,最根本的实际上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我们的孩子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他向记者表示:“如果让他们受到了今天社会上功利心理的影响,这样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在科学创新上去努力呢?”由此,他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事,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营造自由、包容、能够接纳批判性思维和挫折、失败的氛围。

时代呼唤教育的变革,许多学校都已开始相关探索。俞立中告诉记者,新技术已在对现有教育体系形成冲击。在ChatGPT出现以后,学校的功能、组织形式会发生变化。据他所知,国外已有一所大学,4年时间里,学生先后在全球7个不同的地方度过,根据课程内容在网上和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并融合观点得出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社会环境、更多地体验不同的文化。“学习的含义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就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人和人之间都可以互相学习。”他说。

当被问及上海纽约大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创新,俞校长介绍说,上海纽约大学商学院有一位教授,在学校里创建了一个课程体系,讲授如何从创新的最初思想到最终实现成功创业,这已经开设成为一门辅修课;还有一位以色列的分子生物学教授,设计了一门“科学基础”课,用他自己归纳的线索,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贯穿成一个整体来讲授。课程很好,遗憾的是,学生的时间有限,大家觉得学这门课压力太大了,所以这门课上了几年又停了,现在被拆分到了不同的细分领域课程里去讲。

 

PS

俞校长最打击一大片的观点是:“虽然创新和创造人人都能做,但世界其实是由5%的人改变的,其余95%的人,其实都是陪跑的——大家都不跑,那跑在前面的人也没感觉,也没劲啊!”不幸的是,这话我也深以为然。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提“科技创新”,好像只要能创点“新”就有多么了不起。很多创新,一个人初中一年级时创是了不起,大学四年级再创就已经不算什么了,博士毕业再创,说不定还不如人家老奶奶一点没有创新地会缝一件羊绒衫牛呢!艺术也是一样,确实“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一个人会用美图秀秀P个图,和他是梵高、杜尚能一样吗?还是贡布里希说得好: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有人可能天天有“专利成果”或“创新成果”,本质上却没有任何价值——我的朋友圈里居然有每天都在晒获奖或受聘证书的奇葩!所以论文写到后来,我就觉得我没必要挖空心思去搞创新了!人类社会存在至今,人文科学领域难道还有什么前无古人的“新”非要我去创不可的吗?我能用正确的语法,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来龙去脉由浅入深清清楚楚地说一遍,借机梳理一遍自己的思想,就比哗众取宠的伪“创新”好很多啦!有了Chat GPT,机器都能写稿子了。机器都能写的稿子,人每天写,还要写得和机器一样多,难道是要和机器比谁的寿命长吗?垃圾新闻出稿更快了,效率更高了,又很值得举业同庆吗?今天听说有的比赛从评项目转向评人了。但评人又不是谁都评得来的,能指望连项目都评不对的人,评对人吗?

今天在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作品展示现场遇到延安初级中学初二的一位女生,她参赛的项目名称是“群体环境对阿尔兹海默病斑马鱼模型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是用浓度为100μg/L的ALCL3.6H20溶液持续浸泡斑马鱼30天,建立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斑马鱼模型。这些患病斑马鱼分为不加药群居组、加药群居组、加药独居组和不加药独居组。造模结束后进行T迷宫实验,观察斑马鱼摄食行为,发现:独居组斑马鱼造模成功率明显高于群居组;加药独居组斑马鱼造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加药群居组;加药组与不加药组造模成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由此得出结论:独居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对于群居者,加药不加药的影响其实不是那么明显。而铝中毒助长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我在即将离开现场的匆匆一瞬间瞥见她的项目介绍板,忍不住停下看了两眼,觉得蛮有意思,问她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项目,她说是因为和自己感情很好的奶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很痛苦。我又问她为什么斑马鱼在ALCL3.6H20中浸泡30天就会患病,她说因为人们都说铝吃多了容易得阿尔兹海默症——和我曾经听到的说法差不多,我写完论文后一度很怀疑自己在接近痴呆,还考虑过是不是该换一个新锅我接着好奇地问她怎么知道奶奶铝吃多了呢?她说因为奶奶那一辈人,年轻的时候用铝饭盒比较多。恍然大悟!又有点伤感,仿佛能够和她感同身受了。

这样的项目,不管最终是否能够得奖,或者它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否严密,只要真的是受自己的情感驱动设计的,我都觉得是好项目,也是一位单纯的少女真正有可能走上她暂时还看不见艰辛的科研之路的一个开端。祝她好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41506-1384394.html

上一篇:对存在者之存在真理的揭示——凡高书信中的绘画思想研究
下一篇:在浩瀚星空下追寻生命的丰富可能
收藏 IP: 101.93.90.*| 热度|

7 王安良 王涛 周忠浩 郑永军 汪育才 农绍庄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