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生物学家跨界的说法要验证吗?!--对第五对夫妇得诺奖的疑问

已有 3146 次阅读 2015-10-22 14:58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奖, 佛教, 《金融时报》, 莫泽夫妇

          生物学家跨界的说法要验证吗?!

                       --------对第五对夫妇得诺奖的疑问

                                   都世民

笔者首先从《大自然探索2015年首刊上,发现“大脑中的GPS”一文。这篇文章是较早解读201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得主挪威科学家莫夫妇和美国科学家奥基夫共同发现的。1该文用“位置细胞”和“网络细胞”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一创意。

后来发明者又感到先前的说法不完善,又提出速度细胞”的概念。【2】业内专家对这一发现的点评是:如果这些细胞发生了特异性病变,例如某些特异性蛋白缺失,会不会发生一些特殊的疾病。老年性痴呆患者,出记忆力和智力病变因素外,会不会这种特殊的感觉细胞也发生了病变,导致不记得回家的路。

笔者从另一视角提出疑问:人体内有GPS系统吗?这种跨学科解释要不要证明以下几点:

1.GPS系统运转必须有能源,卫星上用太阳能供电。地面设备用交流或直流电。

2.GPS系统的卫星与地面终端的联系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各种信息,速度是光速。

3.GPS系统是以网络形式控制和运转。

4.GPS系统是人为的,不是天然形成的。用微纳层面的神经元能将上述诸因素一 一对号入座吗?如果不能有效证明,又怎么能说明诺奖评定的正确性。【3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田禾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三层争议 ”,文中指出:诺贝尔科学奖项与中国人无缘,是因为西方科学界处心积虑打压中国人。此次屠呦呦获奖,阴谋论终于不攻自破。其实据我所知,大部分欧美科学家并不了解国人对诺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复杂心态,刻意打压真是无从谈起。4

作者不否认欧美科学家不了解中国,一方面说明诺奖评议关注中国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自己的科技成果评定方法和体制与国际上不接轨,宣传力度也不够。千万不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为设置屏障。也不要以为在微纳层面原创性的发现,跨越时空到宏观层面说事,不经过验证就是有效的。

笔者最近在环球科学,201412期上看到“第五对诺奖夫妇”一文,【5文中更详细介绍了莫泽夫妇专门研究网格细胞与其它特定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互动,观察它们如何形成导航系统,由此确定方位。研究网格细胞有助于解释记忆的形成,以及回忆时,如何在脑海中出现地点,为房间、街道、景色。20世纪70年代,莫泽夫妇专门研究大鼠的神经,发现位置细胞(place cells),这是基于动物活动时细胞放电提出的新概念,这种活动涉及运动位置、方向、速度。他们将电极植入鼠脑内海马区,观察脑电波,电极灵敏度高,能体现单一神经元变化,他们将电信号输入电脑,借助电脑标示大鼠所在位置。为了保证所有测试位置能正常放电,莫泽夫妇用化学方法抑制这些部位。莫泽夫妇发现信息来自内嗅皮层,这是在脑后下部向上延伸的狭长组织,这是别的专家未曾发现的现象,其原因是这个地方很难植入电极,非常接近大血腔,极易导致鼠死亡,会使试验完全失败。莫泽夫妇终于发现这个区域与海马区的位置细胞一样也会放电。莫泽夫妇最终惊人发现大鼠在大的笼子里运动,放电的位置在电脑上显示出六边形的网格,像蜂窝一样。2005年公布了这一发现。

不仅如此,莫泽夫妇还发现内嗅皮层这个区域的顶部与底部形成的网格大小不同;环境变化只影响单一细胞放电速度,不改变网格细胞放电速度;不同细胞会产生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网格细胞。他们认为能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一规律,发现上下两层网格细胞大小成比例关系,下层网格比上层大。然而内嗅皮层上的网格细胞分布是随机的。

以上发明说明什么呢?文中指出:证明动物头脑中有抽象地图,动物也包括人。同时还表明六边形是以最小数量排列的网格细胞,可获得最高空间分辨率。而且意味着极其节约能量。

综上所述,莫泽夫妇的贡献是令人惊讶的,无可非议。但是用GPS系统来解读,认为有导航细胞,有抽象地图的说法不能使人信服。其理由如下:

1.大鼠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是不同于人的大脑。应该没有争议。

2.位置细胞、方向细胞、导航细胞相互关联及运行机制并没有搞清楚。

3.关于大脑编码的假说及编程语言的说法根本没有搞清楚。特别是人的自主意识、思维的研究到底来自哪里?能证明来自大脑的某个区域吗?

4.莫泽夫妇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来研究人的意识是有问题的。要想找到回家的路和准确位置,单靠细胞运行是不行的,把问题过于简单化,应该考虑人的意识思维所起的作用。

5.由网格细胞跨越时空来说宏观层面有GPS系统,倒不如说人有雷达系统功能,同样能定位,包括距离、方位、仰角、速度,还能成像,不必引入卫星概念。这种假说应证明人体有收发电磁波功能。或者用无源雷达来解读人能找到回家路和家的准确位置,这样可以不证明人体发射电磁波,但要证明能接收电磁波,同样可以精确定位。信息编码、编程和算法更能对上号。

5.最近在科学网见到钟振余老师对大脑结构的论述:【6

他的解读如下:意识活动的本质和主体是神经元;为神经元活动提供能源的机制是脑内复杂的化学过程;驱使神经活动的媒介是电信息;电信息与神经元之间的转换奥秘是生命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神经元功能分工;神经元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命生存的最大任务是保持自身稳定,神经元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只能用简单的模块化集群功能去解释。而不是目前学术界的复杂化研究思路。

他将神经元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看成简单模块化集成功能。人要回家,必然有自主意识,决不是无意识行为。形成自主意识用GPS系统解释或用模块化集群功能解释都缺少证明,都是跨界、跨时空,应该有验证。

6.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田禾 认为:以民族国家划分医学本身就是伪概念。医学不分中西,只分经实践检验有效经实践检验无效[4] 这种说法存在的问题是:否定医学分类,批评中医,不客观的评述,只能说这位作者不了解中医。如果按他的说法经实践检验有效经实践检验无效,中医被中国人祖祖辈辈所证实,中医能治病、能救人,早已实践证明。然而第五对夫妇得的诺奖,能由人的实践证实吗?笔者不认同,当然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药不了解,说的一些话让中国人不理解,甚至反感。中国的古语说的好“不知者不怪罪”。

7.应当指出的是,近日佛教文化惊艳英国 上议院首度邀中国僧人演讲,20151020日上午,英国上议院迎来了首位中国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本焕学院院长印顺大和尚。由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在上议院举办的欢迎早餐会上,在近百名英国议员和各界知名人士的热烈欢迎中,印顺大和尚发表了题为“文明互鉴,同愿同行”的精彩演讲。7像这样的交流是有利于欧美各界人士了解中国,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英两国文化、教育交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和谐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其实欧美科技界近些年来已注意到与中国佛教界人士一起研究人脑的相关问题。高僧在冥想和入定状态,人脑结构产生的变化,用脑成像系统记录了这些试验结果。[8 ]

总之,笔者对诺奖提出的疑问和相关问题的讨论,想说明诺奖评议应关注发展中国家、关注中国,中国人也会更好地理解诺奖的评议。让诺奖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最高奖项!

 

 

                       参考资料

1.杨先碧,“大脑中的GPS-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2015年第一期,52-57

2.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速度神经细胞 2015-7-17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22.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605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孙学军博客

3.小宇宙有GPS系统吗?---评议《大自然探索》发表的“大脑中的GPS”一文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86239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

4.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三层争议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田禾撰稿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5-10-16

5.第五对诺奖夫妇,作者艾莉森.阿博特(A1ison Abbott),译者汪梅子,来源:环球科学,201412期。

6.意识进化起始于神经元的模块化功能,科学网,2015-10-16,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28572.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钟振余博客

7.佛教文化惊艳英国 上议院首度邀中国僧人演讲,来源:大公佛教,2015-10-21

8.冥想之力重塑大脑,作者马修,李卡德(Matthien  Ricard )安托万.卢茨(Antoine Lutz) 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译者易小又,来源:环球科学,20153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30086.html

上一篇:为何要监管无人机产业?
下一篇:对学习诺奖解读的感悟
收藏 IP: 125.34.25.*| 热度|

2 刘锋 钟振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