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真相到底是什么?(中)
——-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又一争论〔11〕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科学的争论。本文首先提出问题,从意识真相是什么?意识真相争议点是什么?意识真相争议点因何产生?意识是什么?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属性是什么?意识有相吗?意识与感知是何关系?意识是自组织还是受控?
笔者对比佛学与科学的论述,由此可见佛学与科学的争议。争议的实质是什么?是中国古代文化没有科学吗?佛学与科学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科学证明佛学,还是佛学早在山顶等候科学的到来?佛学与科学能互相借鉴吗?古代的佛学是无法借鉴现代科学。
关键词:意识,佛学,科学,生命活动,真相。
意识真相争议的实质(上)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6834986,
意识真相到底是什么?(中)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9017005
意识的几种定义
1)中国知网对意识的学术界定有下列表述: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属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深入理解并证明这一论断时,却遭遇到重重困难。
·“意识”这个词真正作为一个哲学术语首次出现在Ch·沃尔夫(公元1679-1754)的哲学中,并被规定为关于对象的表象。英文的Conscious一词的使用可追溯至16世纪,但它起源于拉丁词语“conscius”——“con-”表示在一起,“scio”表示知道.
·在康德哲学中,意识指自我统觉的统一作用,是知性的最高统一能力。
·黑格尔对意识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这是学术上的不同看法。
·古希腊的名医西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大脑既充当了意识的翻译来指挥肢体的行动,又是身体到意识的信使。
2)辩证唯物主义界定
意识 [yì shí] ( 辩证唯物主义名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8F%E8%AF%86/941923?fr=aladdin)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任何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意像基于记忆中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3)意识(现代心理学名词)
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4)生物学解释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
5)意识
摘自:佛学大词典
(一)梵语mano-vijn~a^na。六识(或八识、九识)中之第六识。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意识。
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乃哲学上之核心问题,观念论(唯心论)否定物质之独立性,视意识(思考、精神)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存在、自然)之产物。
佛教则将精神分为三:
(1)心(梵citta ,集起),即精神之主体。
(2)意(梵manas ,思量)。
(3)识(梵vijn~a^na ,了别),即精神之作用。意识所附带微细之精神作用(心所),虽有各种类别,但与心、意、识能完全把握对象之综合性精神作用(心王)仍有其区别。狭义而言,意识即指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识。意识与物质界、现象界之关系,在大乘佛教,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此即佛教所谓之唯心论,而非存在论立场所谓之唯心论,乃系自实践论立场来强调心之整体性,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故知佛教所谓之心,并无实体可得(无自性),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
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
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
(1)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
(2)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
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
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
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
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
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又上记之外,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更多:https://www.bmcx.com/
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又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之梵语为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同。然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意识’之意,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故知第六识之所以称为‘意’者,即由‘依意之识’而来;第七之末那识,其原文 manas,则表示‘意即是识’,其识之本身即名为‘意’。此乃两者名义接近、所依与作用迥别,而一用音译、一用意译之缘故。[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七、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二、卷三、百法问答钞卷一](参阅‘四种意识’1816)
(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全部,亦统称为意识。
https://foxue.bmcx.com/yishi_pdz__foxued/
6)意根、法尘、意识三者自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云:阿难,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觉,睡熟了就会醒。看过的东西便会记得,记忆不起便是遗忘,这就叫做颠倒。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记、消逝的颠倒相状,都是思虑集聚所致,只是它们之间相续相继,不相逾越,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烦劳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意知在生灭两种浮物尘象之中启动,就集聚汲取了种种意想思虑,这些意念、思虑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对境等五尘灭後,留影於意知之中,而为法尘的。此法尘流荡无有止息之地,这就是觉知的本性。
离开了睡和醒,这个意知根的觉知,只是如空花一般,毕竟没有实性。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这个觉知自然就是空无所有,意知根怎麽能够涉入呢?所以应当知道,意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你常常在思维之中,与善、恶、无记结缘,然後生成种种意念法尘。这些法尘是从心想里生出,还是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的?阿难,如果它是从心想中生出,那麽,意念不是尘物,不是心想可以结缘的","意和法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云:”意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意识这个尘相,既不像色、声、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虚空的相状,它到底在哪里呢?不论是在色尘,还是在虚空,都没有任何显示,这人间处处,哪里还有一个空无之外的处所让它安住?这个心没有了能够结缘的事物,那个可以安住的处所就无法安立了。所以应当知道,意识法尘和心都无处安立,这就是说,意和法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阿难,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觉,睡熟了就会醒。看过的东西便会记得,记忆不起便是遗忘,这就叫做颠倒。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记、消逝的颠倒相状,都是思虑集聚所致,只是它们之间相续相继,不相逾越,这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和它的烦劳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意知在生灭两种浮物尘象之中启动,就集聚汲取了种种意想思虑,这些意念、思虑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对境等五尘灭後,留影於意知之中,而为法尘的。此法尘流荡无有止息之地,这就是觉知的本性。
“意识”是大脑產生的吗?
1)“意识”这个词源于何时何地?某种程度上表明“意识”探索何时开始,但由于科学分科无休止地增加,探索词的起始失去意义。
“意识”这个词真正作为一个哲学术语首次出现在Ch·沃尔夫(公元1679-1754)的哲学
中,并被规定为关于对象的表象。
英文的Conscious一词的使用可追溯至16世纪,但它起源于拉丁词语“conscius”——“con-”表示在一起,“scio”表示知道.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成立!
“意识”这个词是中文。不是西方国家的语言。那种语言在前。在学术上应该很严格。
在二千之五百年前,多部佛教经典中早有"意识”这个词。见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
《俱舍论》卷二、卷三、
《成唯识论》卷七、卷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三
《俱舍论光记》卷二、卷三、
《百法问答钞》卷一
《深解密经》卷二、卷三、卷四、
佛学与哲学争议由来已久。为什么哲学界却认为意识这个词起源于西方十六世纪?这真是让人贻笑大方。而且在中国最大学术网站:中国知网,这是为什么?
现代科学界有以下共识:
〔1〕“意识”是人体的机能、属性,对人体内、外表象的觉察。对其共同点也有分歧,分岐点是在哪里產生?
〔2〕意识与大脑的关系问题。它一直是意识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可迴避。虽然尚未完全认知意识的本质,意识与大脑活动紧密相关。不仅是西方的医学,中医在清朝也有类似的看法。但是结论是在解剖学。可是人的意识,解剖的时候还会有吗?
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是产生意识的基础。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位,映射的神经网络是在屏幕里。在人体里是一回事吗?没有人证明。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特定的大脑区域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3〕意识是“永动”的,不停止;现在有人认为意识有开关。可以停止。那么植物人就可以通过开关启动了。谁能够证明?
〔4〕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
〔5〕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
〔6〕意识——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这主观的意识怎么产生呢?争论颇大。
〔7〕意识是人类独特的心智现象。重要特征是自我意识;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意识涉及几个要素:脑区、大脑皮层、神经元、神经回路、高级神经中枢、感觉系统、动作系统、语言系统等产生明显统一性、相协调的意识。
多个脑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包括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等部位。特定的神经元活动和神经回路被认为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意识的一个神秘特性就是所谓主观体验(qualia)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对各种颜色的感觉、对冷暖的感觉、对疼痛的感觉以及我们的心情——喜怒哀愁等。人类应该具有相似的主观体验,但是具体的感受并不相同。
〔8〕神经疾病和脑损伤的研究,提供了对意识与大脑之间关系的。
〔9〕感知本身不参与意识活动。佛学认为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
〔10〕意识=感觉+知觉,或意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意识=客观十主观.
以上是科学说法,与佛学不同。
尚未搞清的问题
〔1〕意识是如何从生物学的神经活动中产生的?神经活动是"有线"的传递,传递的速度和时间,研究者甚少。
〔2〕意识是大脑怎么产生的?
〔3〕为什么大脑活动会导致主观体验?意识是不是独立存在的?
〔4〕意识如何从无序的神经元和突触中产生的有序的生命构造和人生轨迹〔四真谛:苦,集,灭,道〕,但每人的构造和人生轨迹又有唯一性,究竟有没有受控某种觉察不到的神力?
〔5〕意识的起源问题,到底有没有起源?
〔6〕意识与身心问题:心灵/灵魂/神识/魂神怎么证明?
这些问题涉及到意识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意识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现象?
〔7〕为什么意识研究要多学科综合?
结合生物学、心理学、哲学、脑神经学、医学、认知科学,甚至通过数学、物理、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来加深我们对其本质的理解。列出的这些学科远远不够。
〔8〕意识存在的最核心基础是感官的整合。既然大脑是整合的,是什么样内涵的整合?那么大脑最基本的意识单元是什么?
〔9〕意识活动的耦合性.同步是怎么产生的?
〔10〕通过电刺激屏状体、中央外侧丘脑、脑干网状结构,都有发现意识关停现象,或许这些脑结构恰好是感觉、知觉到意识形成的关键通道。这一说法能否成立?
〔11〕有大量的研究支持李贝特实验中意识决定的时间延后于与大脑动作的结果。延后时间短至数百毫秒,最长可达10余秒.
〔12〕我们每个人都在真切地体验周围的客观世界,产生感觉、图像、欲望、梦境、思想、精神、信念……这就是意识。与佛学的四真谛:苦,集,灭,道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来确认这种过程的真实存在,但因为我们的体验形成的是我们各自(意识主体)的内在感受,而我们无法准确知晓他人的感受如何,也难以猜测此刻别人正在想什么,因此每个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私密性、封闭性和不可预测性。
〔13〕意识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脑区与生命活动相关性
〔14〕意识究竟在哪里呢?佛学认为,意识这个尘相,既不像色、声、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虚空的相状,它到底在哪里呢?不论是在色尘,还是在虚空,都没有任何显示.应当知道,意识法尘和心三者都无处安立,这就是说,意和法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未来研究方向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科学是研究意识的生物基础的重要领域。
通过使用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技术
〔1〕观察不同的意识状态,如清醒、睡眠和昏迷,来寻找与意识相关的神经机制
〔2〕观察不同意识状态下的活动模式
〔3〕通过研究知觉、注意力、记忆等方面,试图揭示意识是如何产生和塑造主观体验的。例如,,意识的内容可能与脑内信息的整合和加工有关,同时还受到注意力和意识选择的影响。
〔4〕意识是可塑性的,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来改变和提升意识。
〔5〕对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看法明显不同。仍然需要继续探索。是“意识”研究之必须。
自古至今。有下列说法不断演变:
·阴/阳 太极图; 《易经》
·有为/无为; 《道德经》
·不二法门与一切法相; 佛经《深解密经》
·有序/无序; 同步科学
·对称性破缺; 《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
·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
·八识(阿赖耶识) 佛经《深解密经》
·神识、魂神、灵魂)/动态核心; 佛经《地藏经》
·自组织;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
·平面极性与地磁场 《环球科学》
·神经场/神经波 计算机学科
哪一种说法揭示真相???
〔6〕如何理解意识是当前科学与哲学上最重要的难题之一,关注以下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
1.意识的形而上学理论
2.物质二元论
3.泛心论(panpsychism)
4.意识信息整合理论
5.非物理主义理论
6.物理主义理论
7.消去主义(Eliminativism)还原性地否认意识存在
8.同一理论(Identity Theory),至少对于严格的心理物理类型类型同一理论,认为意识的心理特性、状态、过程等价于特定的神经生理过程,这是另一种强还原理论。
9.功能主义理论
10.非还原性物理主义否认底层层级的理论和概念足以解释被实现的上层层级的现象
意识真相到底是什么?
笔者思考意识真相有以下几点:
·“意识”是古今中外几千年来探索的难题;
·“意识”是小宇宙生命活动的核心议题;
·“意识”的本质是心脑之争;
·“意识”是多学科交叉议题;
·“意识”是虚构产物;
·“意识”是无形体、无相;
·“意识”是与人脑紧密相关,人的思维认知非大脑形成。
· 人死后没有意识。细胞活动不代表思维认知自我存在。
为什么中国古人强调
〔1〕离开语言、离开人体的感官去悟、去探索意识的真相?
〔2〕这与现在科学的实验论证矛盾不矛盾?
〔3〕是不是所有生命存在真相都能够通过实验证实?
〔4〕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够看见、感受到?
〔5〕人能够感受到的是不是都是物质?
〔6〕中国的《易经》强调阴阳;《道德经》强调有为和无为;佛经强调一切法无二。一切法相有三。这三者有没有相通的地方?是不是一脉相承?是不是传承?
笔者思考。这三者是一脉相承。随着时空变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传承,无可非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