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为什么西医眼科学高校教材找不到源头?

已有 3230 次阅读 2018-1-1 11:26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西医眼科学

为什么西医眼科学高校教材找不到源头?


都世民

笔者查阅国内著名医院和高校出版的西医眼科教材,对眼科起源少有论及,而中医眼科学反而有详细论述。笔者还查询眼科大部头著作都找不到源头。作为医学业外人士必然会想,今日眼科著作都是现代人建立的吗?如果说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怎么会出现如此局面令人费解。

下面是眼科学教材,赵家良教授主编,有25位知名专家编委编写而成。对眼科学起源结论性论述。还有:葛坚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惠延年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眼科学起源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眼科学史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

见解,诸如眼科学源于神、眼科学源于圣、眼科学源于巫、眼科学源于动物本能、眼科学源于人类之爱、眼科学源于劳动等等,都各有所据,又各有所偏。眼科学的起源,不可能是单一因素作用所能解释圆满的,认为只能是诸种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眼科学源于圣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阔的市场。黄帝作《内经》阐发眼科学理,是人所共和的。眼科学源于圣当然是一种夸大,把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眼科学知识,归结为少数几个无所不知全能圣人的创造,甚至夸大为眼科学源于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剥去这些传说的神话外衣,探求其合理内核,这些传说仍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为人类了解眼科学起源提供某些有益的根据。眼科学源于圣包含的另一个内容,是肯定眼科学药领域中一些杰出人物在眼科学发展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在眼科学药经验积累过程中,不仅各个氏族集团是不平衡的,一个氏族集团内部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一些比较留心眼科学药而又具有创造才能的人,他们善于总结经验,能探寻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更好的治疗措施,因而在推动眼科学药发展中起着更突出的作用,却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总之,眼科学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过程,眼疾病的危害与人类最初存在的保护自己、消除眼病痛的本能给予眼科学发生以最初的动力,但人一开始就在思维支配下活动的,动物的本能永远不能使其卫生反射成长为眼科学。生产劳动及广泛的生活实践,深化着人们的认识,也深化着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使人们不但更深入地认识疾病,而且提供了眼科学用器具及丰富的药物知识,使人们得以更好地积累眼科学经验。人类同眼疾病作斗争的需求及有意识的积累和传播眼科学知识,是眼科学起源的真正源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留心眼科学,善于总结眼科学经验,具有创造才能的优秀人物,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可能是脱离生产劳动,从事祭祀与文化事务的专职人员,他们在当时固然从事着神秘的宗教事务。其中一部分却利用他们的条件,在带有神秘色彩的思维指引下,对眼科学知识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并逐渐使眼科学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眼科学从巫术出现时就开始了同它的斗争,并逐渐冲破它的羁绊,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笔者真的很难理解眼科学对自已学科的历史如此论述,归结为神、圣、巫、本能、爱、劳动的结论。这既不符合中国祖先的探索留下的记载,也不符合西方国家名家探索人眼所留下的文字记载。当然作为眼科学的研究范围的论述是研究感官眼的疾病相关问题,是否不涉及其机理、功能呢?从书中内容看又不是。所以作为医学外行人研读西医眼科学专著,反而难理解。

书中指出:

眼科学是研究人类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专门学科,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但又与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眼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眼的生理、生化、药理、病理、免疫、遗传以及眼的各种特殊检查和眼显微手术技术。

不难想象教员在讲解人眼屈光原理时,会不会有学生问:光是什么?光与人眼发生了什么?人类祖先真的没有人研究过吗?还是著作者视野不夠宽,或者是当代人们误认为利用一些电子设备可以从事物理和化学实验,这才是科学。可是这些电子学设备又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如果没有国内外先輩们创立的理论,是不会研制出这些设备。

下面看法就反映出西医的科学性来自哪里?

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在临床医学上,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Laennec 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

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

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相继产生。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卫生学中又划分出社会卫生学,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况,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与它们斗争的方法。此外,英国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60年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20世纪后期,“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的现代西方医学兴起,随着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的发展,21世纪伊始开始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医学与个性化医疗卫生时代。

以上说法可以看出:科学性的真实含义,人们理解不相同。一些人如何对比中西医的科学性。中医诊断与医学医疗器械离得远,诊断疾病原理也不同,诊治具体方法及药物也都不同。就凭这些来判定哪种医学是科学还是不科学吗?显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因为西医在古代也无现在的医疗器械,也照样看病,这种看病也不科学吗?因此有人认为现代西医与古代西医决别,抛弃了古代西医理论。这种看法对不对,令人深思。

如前所述,作为西医的一个分支……眼科,作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一个科目眼科,总不能说眼科来源于神、圣、巫。笔者在前面已经概略地叙述了中医眼科的来源,笔者不认为眼科学来源于神、圣、巫。它与中国语言学、古文化和中医等相关联,中医眼科学的著作作了大量查证,归纳出中医眼科学的五个发展历程。

那么西医的发展和派生的分支眼科的发展,可否归纳为以下内容,应该与眼科学历史有关?

公元前4世纪左右毕达戈拉派的阿尔克迈翁(Alk-malon of Crotona)被称为古希腊的“医学之父”。他主张医学的研究应当重视哲理,认为人体的健康就是体内各种物质的和谐。他特别重视解剖。他在解剖中发现了视觉神经,发现了联系口腔和耳朵的咽鼓管,区分了动脉和静脉。他还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脑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心。阿尔克迈翁是第一位把感觉和思维定位在大脑的古希腊思想家 阿尔克迈翁对人体疾病的理解有系统覌,用“和谐”、“平衡”概念阐述这种疾病观在医学史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另外将感官与思维同大脑联系在一起。

公元前384~前322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760b28)一文中,明确表示感官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这是对研究感官具有的重大意义作了充分肯定。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这对眼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阿维森纳的二百部著作,在当时是高水平的百科全书;另一部巨著是《医典一度成为欧洲一些医学院教材。内容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治疗学、制剂学、卫生学。被列为医学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古罗马医师盖仑创立了医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体系。他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学的概念

维萨里出版《人体的结构》一书,把人体的内部机能看作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器官的三维的物质结构。

开普勒也研究过人的视觉,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阐明了产生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笛卡儿对人眼进行光学分析,解释了视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状体变形,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1637笛卡尔的《方法论》一书中曾展示眼睛的解剖图,他去世12年后出版的《论人》一书中绘制了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后来称为视杆细胞)。可以说他是神经生物学家。

1665英国科学家胡克提出:光照到视网膜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颜色

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皮基用生物显微镜检查内脏构造。荷兰人雷文虎克1665年出版《显微镜学》,他是第一个认出细胞的人。

维萨里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结构》一书,被称作近代解剖学奠基人。该书强调了解剖工作时候的优先项,也就是后来被称作人体解剖学的观点把人体的内部机能看作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器官的三维的物质结构。

不难看出,西方名家很早就提出脑的概念,由此又提出神经纤维的概念,这与光学的发展和显微技术的应用是相关联的,不是各自孤立的事件。后来解剖学的提出及应用推动了眼科的发展。

牛顿对光的颜色的研究和对人眼提出的三问。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巨著,确立光是电磁波,并对颜色进行研宄,发表了鱼眼的研究论文。

五百多年前,牛顿对人眼提出三个问题,涉及光、热、视网膜、神经纤维、颜色、视觉等关键词。

以上内容均来自百度网词条。笔者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其源头,即使有的观点有错误,也不要丢弃,古人和先輩们的思维和创新模式来之不易,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没有根的知识会让后人以为现代的著作都是当今世人所创立的。关于中医眼科学的历史,在这里不再累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92508.html

上一篇:细胞能控制细胞吗?---揭开人眼的神秘面纱(11)
下一篇:关注三则机器人研制新动向
收藏 IP: 106.121.19.*| 热度|

2 杨正瓴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