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lib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libo

博文

“传统下的独白”与“独白下的传统”

已有 6293 次阅读 2014-4-28 11: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章题目来自于李敖的两本书,一本为《传统下的独白》,另一本即为《独白下的传统》。有些人看到这两句话就懵了,怪绕舌的不知所云。但仔细读来不难看出,前者“传统”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独白”,后者则用“独白”作为限定词来定位“传统”,两本书的侧重点由此也可见一斑。

初始李敖是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期名为《李敖有话说》的电视节目。当即被其不俗的讲话风格和独到的论点见解所吸引,此后便多留意有关他的书籍和讯息。李敖现虽健在,但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了。褒者称其为“古今第一奇人”,贬者亦说其是“一条乱咬的疯狗”一无是处。抛开这些偏激的有关于政治的评论,李敖作为出色的历史学家在学术上的成就是不能忽视的。《独白下的传统》和《传统下的独白》刊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早之前就读过。最近空闲时间又在翻看这两本书,有些理解和感悟愿与大家讨论分享。

《传统下的独白》,将独白局限于传统之下,那便是一种反抗与藐视。这本书共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谈男人的爱情,有谈女人的衣裳,有谈妈妈的梦幻,有谈法律的荒谬,也有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看似是无相关联的文章集合成书,但细细读来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篇篇都是反“传统”的。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传统习俗与风俗,更宽范围上是“世俗”,比如年龄大了就应当结婚生子,女士在公共场合就应该不露寸肤,诸如此类。

此书虽然出版于1963年,但其对现在的我仍有震撼,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让我折服。多少年来我们被教育要循规蹈矩,别人认为怎么样是对的我们就怎么样去做,逐渐的我们失去了辨别能力,大多也就随波逐流了。当然“随波逐流”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甚至在有些场合还可以作为“明哲保身”的工具,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就难说了。没有立场的人生固然可以不失情趣,但没有主见的思想一定是黯淡无光的。人是高等生物,是讲思想的。多少有一点批判意识并且敢于批判,正所谓“有破才有立”。也许批判到最后我们发现是错误的批判,但批判过程本身就是了解与学习,错了改正就好。但若你不去批判,则永远不会知道是对还是错。

杂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李敖在文中大力主张废止中医而大行西方医学,其理由是“中医古之巫术,与西医相比,阴阳五行六脏府经脉,皆凭空杜撰,全非事实”。对于医学作为门外汉的我不好妄论,但这篇文章仍就给了我很大启发,那就是要文章要讲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观点。写东西做事情就应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应当为了取悦世俗而做些套话文章,人家说中医好我也一定说中医好,那结果必然是无主题、无中心、无思想,完全是别人意见的堆积。好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我在大学之初也坚持过一段时间。但两个月后回过头看自己写的东西,要么是流水帐似无意义,更多时是别人想当然的经验和教训。人总是很容易回避自己的内心的,也害怕直对自己的内心,相反写别人的经验就保险的多了。所以我后来就改写札记了。当真正觉得有东西该记录的时候才动笔,不管内容如何,至少是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中的具体意见暂不去理它,但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方式,一种展现真实自我的决心和敢于批判的勇气。

《独白下的传统》相比于《传统下的独白》火药味显得就淡多了,因为它的对象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历史的中国。如果认为《传统下的独白》是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思考,那么《独白下的传统》就可以看作是对历史中国的批判与反思(更准确说是对古代的知识分子的批判),或用作者的话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别误解中国”。的确,中国太难了解了,因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与其他文明古国不同,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香火不断。没有间断就有积累,有积累就愈积累愈多,于是就越难理解。

从地下挖出的“北京人”起算,已远在五十万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山顶洞人”起算,已远在两万五千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彩陶文化起算,已远在四千五百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黑陶文化起算,已远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这时候,已经跟地下挖出的商朝文化接龙,史实开始明确;从纪元前八四一年(周朝共和元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年都查得出来的记录;从纪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来的记录。中国人有排排坐的文字历史,已长达两千八百多年。历史太长,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有时也是一种负担,古籍太多。

中国的古书真的可以用“浩瀚”二字来形容。正史二十五部,除此之外还有像《资治通鉴》类的主流史籍和像《明季稗史汇编》等非主流的野史。这些书籍一个人毕其一生不一定能通读,而李敖的这本《独白下的传统》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历史并非只是东征西战王子皇孙,生活之中处处皆可窥史。我们可以从“忌讳”来谈中国的“思想变迁史”,可以从“女人的小脚”“贞节牌坊”来看古代的系统道德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看清一类人的特点———古代的“知识分子”。

对于历史我们总会或多或少掺杂些自己的私心进去,同时我们也会被传统的水平观念缠住,被传统的社会背景缠住,被传统的意识形态缠住。而这些传统,都来自古代的那些文人们,那些在知识分子。他们留下了一些灿烂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这样那样的“传统”:比如“女子三从四德”,“割股救亲”等。但更大的灾难是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缺少“独立自主”之精神。李敖在序中批评他们是“说一样的话,些一样的狗屁文章,拍一样的马屁”,并说他们是“中国最可耻的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夹在统治者和来百姓之间,上下其手”。

李总结古代知识分子两大失败,即“思想上的失败”和“品格上的失败”。“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缺乏一种重要品质,就是‘特立独行’”。我想作者说的太过绝对,中国毕竟还是出过像王安石一类的大改革家,但这可真称得上凤毛麟角。表面上看司马光和欧阳修不同,其实从基本模式上看,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他们争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权,看谁解释的好,使得天下的“孔夫子”和圣上高兴。他们都在传统的板眼里规规矩矩丝毫不敢荒腔走板。中国传统是不允许荒腔走板的,不仅古人不敢,今人敢者亦屈指可数。

李敖的主张是一切都要西化的,在他看来中国的那些老的东西实在是太旧了。所以他用“传统下的独白”来批判当代,用“独白下的传统”来批判历史。这其中具体的道理几分不是你我凡夫俗子所能妄加评论,但这两本书教给我们的敢讲话,讲真话,有一点批判意识,多一点“特立独行”的这种思维是值得用一生时间去回味和追寻的。因为信念,真的很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8326-789387.html


下一篇:从鸟市的火烧说起
收藏 IP: 219.234.136.*| 热度|

1 王荣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