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也谈“云的归属” 精选

已有 4497 次阅读 2015-11-2 21:28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 法律, 效率, 归属, 增雨


乔岳教授在《云的归属》(经济学茶座-2015-1)一文中,将人工降雨过程中云的物权界定问题划归为经典的法律经济学问题,并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拓宽了人工影响天气研究领域的视角,从自然科学转移到了社会科学。

教授谈到两个经典案例,一是2004年曾在中国被广泛传播的河南为了人工降雨而争抢一片云的新闻,二是1958年发生在美国德州的一起因人工消雨而引发的官司。因在两起事件中都涉及到了云的产权,从而引出了对云的归属问题讨论。

美国官司的结论是云不属于任何个人,但若因采取了某些措施的后果影响到他人,就会受到限制,只有让大自然来决定云在哪里下雨,这样才不会有争议。这一案例裁决的结果使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美国实施遇到困难,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实质性负面影响。

中国的案例是一篇新闻报道,描述了事件的过程,五个地市炮火轰鸣,为了增雨而争抢一片云,有的地方喜降暴雨,有的则仅轰下了一点毛毛雨。记者的渲染显然有夸张、过头之处,记得我曾在探讨媒体传播问题时引用过这篇报道,但不是谈人工增雨效果或云的归属,而是强调新闻报道要尊重科学规律。不管怎样,云的归属及相邻区域的作业影响问题确实是现实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易引起争议。

要想谈清楚这一问题有相当难度,原因在于无论是空中云水资源还是人工作业效果都具有相当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大气环流驱动下,云系可生可消,不断变换。按照乔岳教授的界定,云属于自然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应归为国有资产。虽然从法律上给出了明确界定,但在现实中还应清楚地看到,这类资产是会随时发生显著变化,可再生也会流失。这一特点意味着如果在一个区域不及时消费头顶上的云,相邻区域也未必能够享受到,云在移动中是增强还是减弱也具有相当不确定性。

那么当对一片云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后,是否意味着这片云中的水资源就会减少或被消耗掉了呢?也是难以确定的。一个理由是云水的形成和降落需要时间,在云移动的上游进行作业,雨落在下游的可能性显然也是存在的。这倒是比较符合美国案例的判决,相邻区域有可能造成相互影响,但难以判断是正面还是负面,索性禁止也算是一种选择。

另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是促成云得以形成和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这才最终决定着云的命运。相对于人的影响,大自然的力量要强大许多。因此,云系的增强或减弱,决定性因素往往并不取决于人的影响,而要看自然条件。只要水汽资源够,环流条件合适,云是可以再生发展的,反之也会消失减弱。将某地人工作业效果不好,仅降了些毛毛雨,归结为是因相邻地区人影作业将雨水消耗尽了,有些过高地估计了人的能力。而那些所谓发炮轰下了暴雨的描绘,也未必可信,根据目前对人工增雨效率的统计分析,平均大约在10%左右,这还需要在作业设计科学、时机把握到位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那种炮打雨落的神奇描绘多少有些贪天之功了。

谈了这些情况后,在回过头来看乔岳教授对“云的归属”问题的讨论,无论是先占原则,还是连带所有权原则,在现实条件下的操作都并非那么简单,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外部性。是否存在外部性难以确定,外部性为正还是为负也难以确定,在这种条件下,使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对应的现实仅是一种假定或可能性。美国法官的判定在法律上或许有一定道理,但从科学上看则难说严谨,是在无法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至于云的分配效率问题,无论是帕累托效率还是卡多尔-希克斯效率,在后果不确定的条件下,都难以给出清晰的解释。但乔岳教授的结论是有道理的,在我国自然资源归属国有的情况下,由国家统一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较利于实现卡多尔-希克斯效率,对于事后证实受到负面影响的地区,通过国家的适当补偿予以平衡也是可行的,只是证实过程仍难免引起争议,关键因素还是不确定性,这是在与复杂系统打交道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在一定概率范围内下结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932904.html

上一篇:七夕“双台”
下一篇:“诺奖”之路
收藏 IP: 119.80.202.*| 热度|

6 檀成龙 黄永义 唐常杰 蒋德明 赵凤光 吴融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