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浅析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 (2014-03-31)

已有 5714 次阅读 2014-7-18 10:58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平洋, 联合国, 日本东京, 台风路径, 台风预报

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46次届会上,日本东京区域气象中心的代表介绍了该中心2013年台风预报业务情况,显示了他们的预报结果,台风24小时预报路径为91公里,较2012年明显提高了,且幅度不小,但没有分析理由。如何看待这一结果呢?我向日本同行提出了这一问题,希望能做些解释。


得到的回答有些意外,他并没有提及技术上取得的进步,讲他们也在进行分析,但谈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因素,认为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会影响到台风路径的整体准确率,也就是说每年的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与气候背景有关。

 

我没想到他会这样回答,但细想想,保守一点确实也有道理,综合、客观地做出分析会更有利于对科学技术问题的认识,在天气预报评分中评价预报技巧时确实应考虑气候因素。

 

国内中央气象台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预报准确率较2012年也显著提升了一大步,2012年24小时台风路径的平均预报误差为94公里,2013年为82公里,提高了12公里,超过12%,较日本更高一些。


该怎样看待这一变化呢?若不是这次向日本人提问,确实未仔细想过这一问题,也没看到过较全面的分析。在国内相关单位的工作总结或业务技术报告中会提及这一结果,基本上是以业务、技术进步来记述的。但究竟是怎样进步的,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缺少进一步解读。

 

我曾问过一些预报员,回答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近年来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台风路径集合预报产品的应用,有的归结为探测技术的发展,也有人强调说预报员预报分析技能确实在提升。若粗略一些说,或许都有道理,但缺少更细致的分解说明。

 

数值预报水平的提升无疑是重要因素,如欧洲中心和美国NCEP的数值模式2012年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约为80公里左右,而2013年则都小于73公里,提升了近10%,达到相当高水准。有人或许会问,数值预报误差都达到73公里,为什么最终发布的预报却达不不到?这涉及预报的时效性问题,通常预报员在整点后1小时内必须完成综合分析并给出最终预报结论,如晚上8点钟的预报,根据业务规定和服务需求,预报员要在9点前将预报发布出去;而此时数值模式尚未完成资料收集,当模式完成资料收集、分析和计算并将预报结论送到预报员手上时,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前后了。也就是说预报员在做晚8点预报时无法参考到该时刻数值模式结果,也不可能等到第2天凌晨4点才发布前一日晚8点的预报,因而不能简单地将预报员的预报和数值模式预报进行比较,初始条件不一样。


除了数值预报进步,卫星、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等资料充实和分析技术的进步也肯定发挥了作用,但这些显然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全部。至少还有两项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预报员的技巧,再有就是上边提到过的气候因素。

 

看一下201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分布图,很容易发现台风路径整体走向偏南,盛夏时节副热带高压很长一段时间强势西进,稳定维持,造成我国南方酷热难耐,而在热带地区形成的台风有不少都沿副高南侧西行,进入南海。这样的路径趋势确实与气候背景有关,但又会如何影响预报呢?

 

我没有专门分析过这一问题,不敢轻易断言西行台风路径的预报准确率一定会高。但可以大致判断在这一带活动的台风特点。一是登陆台风会多一些,由于有越南和中国陆地阻挡,台风登陆后迅速减弱消亡,这会影响到台风生命周期的长短。二是在偏低纬度活动,台风维持着热带特性,较少受到西风带环流影响,独立性较强。若是北上台风,往往路经和持续时间都会长一些,且会受到中纬度西风带系统影响,预报误差易增大。另一个可能会影响台风路径准确率的因素是是否有疑难路径台风出现,这类台风主要表现为左摇右摆,指东打西,原地打转,突然变速等。在南海这类台风发生的机会要多一些,但2013年没有明显出现。

 

从日本专家提供的一张比较图上确实能看到2013年台风的平均生命周期较2012年要短一些,2013年台风平均生命时段为4.2天,2012年为6.0天,这或许与西进台风多有关。

 

关于预报技巧问题,做过天气预报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有时预报很准,但未必能反映出预报水平高,有时预报评分很低,但不能说技巧就一定很差,与预报系统的复杂程度和评分方法有关。谈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分析,就不深入谈了,仅就2013年台风预报技巧问题给一个结果。台风预报技巧是相对于气候持续法而言,而气候持续法是一个纯客观的统计方法。台风研究部门每年都会做这方面的分析,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气象台2013年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技巧较2012年大约提高了3%左右,不知道预报员对这一结果是否认可。依我看,每年能有3%的预报技巧提升应不算小,若每年都有进步,哪怕1%,也很不易了。

 

从图上还可以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除“广州数值”外,多数数值预报模式2013年的技巧评分都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尽管欧洲中心和美国的预报技巧很高,但较2012年也呈下降趋势。这或许能说明2013年的台风路径可预报性相比于2012年要好。我不了解这一技巧评分的具体计算方法,主要应是扣除了与气候相关因素的影响,但认为做这样的分析是很有价值的。预报结果的高低与预报技巧的高低不一致并不奇怪,在实际业务中是常有的事,将其客观分析计算出来,有助于对预报技术的变化进行总结研究,只是在方法的合理性上需要审慎一些,涉及因素较多,避免误判。


东京区域气象中心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历年变化图


中央气象台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历年变化图

各国数值预报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历年演变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12663.html

上一篇:雾霾都去哪儿啦? (2014-02-27)
下一篇:《一名预报员的科技探索--气象、水、复杂性》--序(2014-04-14)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