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向黄秀清、李铭请教:能否把运动学引入研究创新思维的科学?

已有 3334 次阅读 2014-6-7 23:19 |个人分类:管理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主按]黄秀清、李铭都是我非常尊重的博友,凭直觉我相信他们是有学问的,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同,我希望在哲学与科学的对话中得到他们的帮助。本文向他们请教的问题,是最近的研究所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我提出的问题让科学“家伙”感到好笑,我也不会在意。

 

 

实证科学本身包含着这样一种知识观,即对人而言,正确的认识不是天赋的或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基于后天的经验性观察与实验,并且最终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亦即实践的产物。正是通过由这种科学知识观所指导的实证科学及其发展,证明了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自然物质的机能,从而证明了思维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运动,就仅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1页。)事实上,当人们将思维纳入科学(science)范畴,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科学客体来加以研究时(例如,心理科学中的创造心理学),它(思维)就获得了和其他自然物质的运动同样的品格。

 

当思维被当作一种特殊自然物质的运动来加以研究时,这就是意味着承认思维和其他自然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有它的时空形式,亦即承认有思维时间与思维空间的存在。于是,我们便可以从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方面来理解思维运动与思维时空的关系。

 

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必然地表现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间断性)的辩证统一——空间上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表现为物质运动位置(“永在”意义的质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表现为物质运动方向(“永前”意义的质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然则,思维作为对外界物质运动的反映也必然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特点:与外界物质运动位置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一致,思维空间上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也就是思维位置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所谓思维位置,就是思维空间“思在”或“思所”意义的质点,具体表现为思维活动中思维者为获得其“思所”所选择和确定的“所思”(思维对象);与外界物质运动方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一致,思维时间上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也就是思维方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所谓思维方向,就是思维时间“思前”或“思往”意义的质点,具体表现为思维活动中思维者为实现其“往思”所选择和确定的“思路”(思维路向)。要之,思维运动的时空形式可以被描述为思维者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路向——思维对象就是思维运动的空间形式,思维路向就是思维运动的时间形式。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方面来理解思维对象和思维路向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空间与时间具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以地球运动为例,若以地球表面上的人类作为参照系,则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这一昼夜就既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空间量度——“昼”是地球自转过程中人类能在不同程度上见着阳光的地球运动之空间过程,“夜”是地球自转过程中人类不能见着阳光的地球运动之空间过程;同时,它又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量度——“昼”是地球自转过程中人类能在不同程度上见着阳光的地球运动之时间过程,“夜”是地球自转过程中人类不能见着阳光的地球运动之时间过程。物质运动的这种时空关系表明,空间与时间是互相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然则,如果说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之间具有互相不可分割的统一性,那末,体现思维空间的思维对象与体现思维时间的思维路向之间无疑也具有互相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正是这种统一性,客观地决定和要求思维者在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思维路向与思维对象的一致性,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积极的思维成果。问题在于:怎样理解思维过程中思维路向与思维对象的一致性?……

 

 

附识:

 

空间与时间的互相统一性,要求研究物质运动的科学,如果是撇开作用力和质量等等影响运动的因素来单纯描述物质运动的话,就不但应当描述物质运动因随时间变化所发生的空间变化,还应当描述物质运动因随空间变化所发生的时间变化。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物质运动规律,而是从运动学角度来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话,那末,所谓运动规律,照理应该有两个方面,即物质运动因随时间的空间变化规律和因随空间的时间变化规律。在理论力学中,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物体运动的运动学,是只研究物质运动在空间方面的变化规律,而不研究时间方面的变化规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801394.html

上一篇:附属性人生是可悲的“浮生”
下一篇:见义勇为与蹈仁不死
收藏 IP: 58.208.163.*| 热度|

1 ybyb39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