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孔子为何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已有 15705 次阅读 2011-10-11 13:03 |个人分类:儒家.儒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孔子

 

 

 “道”作为动词的本义是“行”,作为名词的本义是“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有“行”才有“路”,也因为如此,“道”的要义是“行”,而不是“路”。

 

“闻道”之“道”是“路”,而非“行”。作为所“闻”之“道”既然是听说的,就不是实在的,只是“虚路”而已,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也。然而,“虚路”虽然是“虚”的,却不是没有意义。

 

比如,张三要到D市去,但他过去从未去过D市,他怎样知道往D市该走哪条路呢?只能向人打听到D市去的路径。向人打听路径,便是“闻道”的过程。“闻道”是张三到D市去之前必须要做的功课,如果他不做这功课,即使他知道“D市”之“D”是意味着D市在东方,从而知道到D市去要往东走,他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到D市,因为东方只是一个方向概念,D市到底在东方的哪个位置上他仍然是不知道的。“闻道”的意义就在于事先弄清楚D市的方位,预先知道D市在东方的哪个位置上,这样尽管张三未曾去过D市,他也能根据所“闻”之“道”,事先确定从出发点到D市取什么路径最为便捷。

 

故“闻道”的过程相当于旅行之前查看地图,事先弄清到什么地方走什么路最为便捷。

 

但是,“闻道”之“道”终究是“闻”得的“虚路”,自己并没有亲自走过。要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地,还是要按照所“闻”之“道”自己亲身走一遭的,否则就将永远停留在出发点,永远不可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地。

 

所以“闻道”虽然对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但“闻道”毕竟代替不了自己“行道”。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既“闻道”又“行道”。

 

然则,孔子为何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呢?难道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只在“闻道”而不在“行道”?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由这话可以了知他为何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了。

 

“行道”的前提是“道行”(道路通达)。若是“道废”(道路堵塞),则无以“行道”。孔子之所以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闻”之“道”因“命”之故而堵塞不通(“道废”),故尽管对这“道”是心向神往,却是自知无法“行道”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是反映了孔子对“道废”之“命”的服从,所谓“知命”是也。

 

孔子自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则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亦可理解为“朝闻道不行,夕可乘桴浮于海”矣。

 

 

[3]Bobby  2011-10-11 20:46

http://tieba.baidu.com/f?kz=961044134(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春:《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期第151155页)

 

博主回复(2011-10-11 21:29)

 

该文【内容提要】《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传统解读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知道说,还是有道说、道行说,错就错在对的理解上。这里的,既非听闻,也非悟知,而当训为,引申之,即实现。所谓闻道,即达道,实现道。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当译为早晨实现了我的理想,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里表现出来的,不是孔子对的追求,而是孔子对、对修已成仁以及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

 

我认为把训为是缺乏训诂学根据的,除此以外该文的解释是成一家之言的。孔子讲多闻阙疑好古多闻都不可训为。廖先生在先秦典籍中能找到可直接训为的几个典型实例吗?

 

杨伯俊先生在《论语释疑》中对《论语》中出现的58字的字义进行过统计和归纳,其字义有四种:一是听到(共48次);二是所听到的事物(3次);三是名望、名声(一次);四是有名声(6次)。其中没有一个可训为

 

先生的文章说:

 

训为,《论语》早有定说。其《颜渊》篇第二十章记载: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此章从表面看,是孔子教子张如何分辨,但实质告诉我们是一对同义词,子张言其同,而孔子辨其异。子张先问孔子士人怎样才可以叫。孔子却反问子张你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先言的是,后又用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回答孔子何哉,尔所谓达者之问。显然,在子张的眼里,就是。孔子虽然力辨不等于,但正好说明一般人是视,只见其同,不见其异。

 

这根本是牵强附会之说。孔子自己都说有差异,是两回事,怎可断定朝闻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95580.html

上一篇:宁静致远
下一篇:“金牛事件”:毋苛责于农民
收藏 IP: 114.218.65.*| 热度|

4 刘锋 刘广明 彭思龙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