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论“真情”与“假情”——敬答曹广福兄

已有 3996 次阅读 2011-9-5 21:08 |个人分类:伦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欺骗、真情、假情

 

拙文:《是自我精神缺陷还是高尚的道德精神?——论假象和欺骗的本质

 

 [2]gfcao  2011-9-5 12:18

 

呵呵,我觉得可真兄在这个问题上迂腐了一点,欺骗的前提是信任,欺骗者正是利用了别人的信任才使得欺骗得以成功。如果不承认欺骗的存在,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信任的存在,那这个世界就彻底乱套了。我觉得,欺骗与信任是孪生姐妹,自从有了信任,欺骗就产生了。

 

 

老曹:我讲的是科学理性范围内的问题,您讲的是道德理性范围内的问题,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

 

(一)科学理性涉及的是认知主体与观察对象、认知对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被认知主体观察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对于认知主体是客观的,即外在于其头脑或意识的客体存在。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客体欺骗主体的问题,也不存在主体信任客体的问题,只有主体对客体的观察与认知是否正确的真伪问题。

 

拙文《论假象和欺骗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认知领域、科学理性领域只有“错觉”,不存在所谓的“假象”和“欺骗”。这也就是认为,这个领域只存在认知的真伪问题,不存在认知的善恶问题。认知领域无所谓善恶,即不存在善的知识与恶的知识的区分,只有真知与假知的区分。在经验观察领域,假知就是错觉。

 

(二)道德理性涉及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交往主体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诚信是主体际即人与人之间通过长期交往所达成的一种交往原则,这种原则属于伦理准则或道德准则,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而不是认知范畴。信任是在彼此都遵循诚信道德准则来行事的前提下所产生的情感交融,它和爱情一样是属于情感范畴,不属于理性范畴。

 

在情感范围内不存在欺骗,只有情感的交融与否。无交融的情感是彼此孤立而没有互动的单相情感,这在爱情领域便是所谓单相思;有交融的情感是双向互动所达到的情感认同,这在爱情领域便是所谓真爱。爱情领域只有真爱与否,即只存在真爱与单相思的区别,其他一切情感领域也只有真情与否,即只存在真情与单相情感的区别。

 

老曹所说“欺骗与信任是孪生姐妹”的所谓欺骗,其实是情感领域的一种错觉,即把单相思之类的单相情感误解为情感交融或情感认同。这种情感错觉是来自于认知错觉,即交往过程中由于轻信自我感觉所造成的对对方客观行为的一种误判。

 

对于相信这个世界有所谓“骗子”的人来说,他们也相信自己的任何错觉,无论是认知领域的错觉,还是由认知错觉所导致的情感错觉,都不是由于自己的某种精神缺陷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情感领域,他们在把自己的单相思之类的单相情感误解为情感交融或情感认同的同时,更把自己的这种单相情感强加于对方,硬要对方对自己也有同样的情感,并以这种情感来对待自己,否则就指责对方欺骗自己,似乎只要自己对对方有某种情感(例如自己对对方有仰慕之情),对方就也应该对自己有同样的情感(对方对自己也有仰慕之情),而如果自己对对方有某种情感(例如自己对对方有仰慕之情),对方对自己却没有这种情感(对方对自己没有仰慕之情),这是不合情理的,而且这种不合情理的情况根本是对方的“欺骗”所造成的,正是由于对方的这种“欺骗”,才导致了自己“吃亏”——自己对对方的情感付出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三)对于相信这个世界有所谓“骗子”的人来说,他们永远缺乏自知之明,永远不知道人类的理性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客体欺骗主体的事情,在情感世界中也根本不存在别人欺骗自己的事情,只存在由于轻信知我感觉而造成对对方的客观行为的误判(认知错觉)和由这种误判(认知错觉)所造成的对对方情感的误解(情感错觉),因此,他们也永远不懂得,这个世界本质上是在该世界中实存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中,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如此往复循环以至于无穷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着的世界里,自己对别人的情感付出,这只是促使人际情感关系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能否使人际情感关系达至平衡的和谐之境,这绝不取决于其中任何一个人单向的情感付出,而是取决于情感关系诸方所有人的情感付出,并且他们的情感付出必须是处在双向互动或多向复杂互动的动态关系中,如此才可能出现情感交融的真情。

 

与情感交融的“真情”相对的,不是所谓“欺骗”意义上的“假情”,而是如爱情领域所谓单相思之类的单相情感意义上的“孤情”。故“真情”之真实含义是指人际情感关系“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而和谐的情感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孤情”双向互动或多向复杂互动的产物,因此,很明显,任何人想要得到“真情”,必须首先付出自己的“孤情”,以便使自己能成为这种互动关系中的一方情感主体,从而有意义地参与到情感主体际的情感交往过程。

 

(四)然则,如果借助中国古代哲学中“和”“同”之语来表达来话,所谓“真情”就是“和情”,反之,所谓“假情”就是“同情”。“和情”的含义是指情感主体际诸情之平衡状态,“同情”的含义是指情感主体际诸情之不平衡状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83256.html

上一篇:不要指望有一天会发现别人的“真相”,可做和能做的只是自我调适
下一篇:科学与佛教之根本区别——复网友
收藏 IP: 114.216.177.*| 热度|

4 曾新林 曹广福 陈儒军 Imperfection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