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意思是: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2]这“儒”是指受教于孔子而从事《诗》《书》《礼》《乐》之学的术士[3],即墨子所谓“儒士”[4]。
关于“君子”与“小人”之辨,孔子曾留下许多名言,诸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8]
“君子求诸己,人小求诸人。”[9]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0]
从其主张“君子义以为上”[11]来看,显然孔子最重视“义”“利”之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君子儒”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喻于义”行为方式。孟子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12],可以被看作是对“君子儒”行为方式的经典定义。
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3]孔子有与之相似的名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4]“舍生而取义”和“杀身以成仁”表达了同一种人生价值观,即面临生死抉择时应当选择道德生命而舍弃自然生命。
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生命是通过“谋道”而获得的,故崇尚道德生命的君子是“谋道不谋食”[15]的。所谓“君子儒”,就是以“谋道”为志业的君子。孔子之告诫子夏“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教导他的学生不要为“谋食”而要为“谋道”而从事学术。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6]意思是:对“谋道”的君子来说,他们所担心的是得不到道,而不是得不到财,即使去耕田,也不免乎挨饿,而从事“谋道”的学术,却能得到俸禄。孔子这个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为:
“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17]
从孟子这些话以及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8]的话来看,似乎孔子是主张“君子儒”应来自于优秀的官员,而官员应来自于“君子儒”中的优秀者。官员与“君子儒”之间的这种对流关系,使官府应该像对待官员一样给予“君子儒”一定的俸禄,使“君子儒”能衣食无忧地专心于“谋道”的学问。
这也就是说,孔子所谓“君子儒”,应是指享受官府俸禄待遇而以“谋道”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换言之,“君子儒”所从事的学术是属于“官学”。
然则,“小人儒”应是指与官员没有交流关系从而只能通过诸如耕种之类的营生活动来活自己的民间学者,他们虽然也从事《诗》《书》《礼》《乐》之学,但是,因其不享受官府俸禄待遇,故其学属于“私学”而非“官学”,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这些学者在行为方式上不同于“君子儒”,即不是“喻于义”,而是“喻于利”;不是看重道德生命,而是看重自然生命,他们在生死关头,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保全其身家性命,为了身家性命他们可以舍弃仁义道德,做出不仁不义的缺德之事。
要之,“小人儒”是一批没有道德理想的俗儒,而“君子儒”是一批有道德理想的雅儒。
[1]《论语·雍也》。
[2] 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第59页。
[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4]《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5]《论语·为政》。
[6]《论语·里仁》。
[7]《论语·述而》。
[8]《论语·颜渊》。
[9] 《论语·卫灵公》。
[10] 《论语·卫灵公》。
[11]《论语·阳货》。
[12]《孟子.离娄》。
[13]《孟子·告子上》。
[14]《论语·卫灵公》。
[15]《论语·卫灵公》。
[16]《论语·卫灵公》。
[17] 《孟子·滕文公上》。按: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难道管理天下这样的事能一方面耕种另一方面又能同时干得了吗?有官吏们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成品对他都是不缺少的,如果一件件东西都要他自己制作出来才去用,这岂不要让天下的人都疲于奔命了?所以我才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18]《论语·子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