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新耻感文化与“厚学士”

已有 4557 次阅读 2010-4-9 22:41 |个人分类:传统文化|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本尼迪克特说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中国文化原本也带有"耻感"性质。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礼义文化就是养育有耻之人的耻感文化。日本文化之成为耻感文化,也许是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吧。

       凡有耻者都十分顾及自己的名声。事实上,儒教是采取名教方式来教化人,使人以得好名声为荣,以得坏名声为耻的。有耻之人尤其耻于自己得坏名声,因其如此,他们极爱惜自己的名誉,唯恐其声誉受到损害。也因此,是否在意自己名声的好坏,是否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耻的分水岭。

      所谓有耻,通俗地讲,就是脸皮薄。反之,无耻,就是脸皮厚。李宗吾曾著《厚黑学》,他的观点显然是认为,中国文化也养育了一些厚脸皮的人,而且这些厚脸皮的人往往得道,脸皮薄的人倒往往失道。李先生的观点自有道理,因为君子和小人是相互比较而存在,其脸皮或薄或厚是相互印衬而表现出来的:君子的脸皮之薄印衬和凸现出小人的脸皮之厚,反之,小人的脸皮之厚也印衬和凸现出君子的脸皮之薄。因此,如果把中国儒家文化也理解为一种耻感文化的话,那末,这种文化也只是君子的文化,而非小人的文化,因为只有君子才有耻感,从而分辨有耻与无耻,而对小人来说是无所谓有耻与无耻的。就小人没有耻感从不分辨有耻与无耻而言,与其说他们脸皮厚,就毋宁说他们根本不要脸皮,因为脸皮对他们来说压根儿就是一种负担!所以,说他们脸皮厚,这其实是冤枉他们了。如此厚重的脸皮,他们如何能承受得起噢!

       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变化、发展的。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扬弃”了传统耻感文化。人们可以看到,向来有强烈的耻感从而喜好分辨有耻与无耻的传统君子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一批只在意自己是否有名声或名气大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名声是好或是坏的嗜名之徒正在登上历史舞台。这批嗜名之徒所信奉的逻辑是:有名胜无名。这种逻辑或许是基于这样一种辩证法:在一定条件下,好与坏可以互相转化。根据这种辩证法,坏名也比无名强,因为坏名说不定有一天可以转化为好名,而无名却永远只能无名,永远只能既无坏名也无好名。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耻感文化的新耻感文化正在形成:传统耻感文化是耻于自己得坏名声,新耻感文化是耻于自己无名声

       新耻感文化所养育的人同传统君子一样有耻感,也分辨有耻与无耻,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要脸皮的人,而不象传统小人那样根本不要脸皮,但是他们虽要脸皮却不计脸皮好坏,好脸皮坏脸皮他们统统都要,如此好脸皮坏脸皮叠加起来,就成为了真正厚脸皮的人。李宗吾《厚黑学》之“厚学”,其实最适用于当今中国的这批新人,而且这批新人是最先崛起于文化界某些极善于利用媒体来“炒作”自己的所谓“名人”。这些“名人”的“成名之道”就是好名坏名“统吃”。因其不挑名,不在乎自己名声好坏,只要有名就行,所以最容易成名,其原理盖类似于不挑食的猪最容易肥。还好,他们虽然学成了“厚学士”,却暂时还没有把“黑学”学到手。如果再加把劲,他们也不是没有可能获得“厚学”与“黑学”的“双学士”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10380.html

上一篇:只有人才吃抽象的东西
下一篇:我为侯老师抱不平
收藏 IP: .*| 热度|

4 曹广福 陈国文 丛远新 hang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