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人才诉求之绝境:“返本之路”与“逐末之行” 精选

已有 4813 次阅读 2007-4-29 04:02 |个人分类:时评.政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人才诉求之绝境:“返本之路”与“逐末之行”

——教学评估有感而思(一)

 

由教育部有关机构组织的,对我校为期五天的本科教学评估,终于落下了帷幕。

 

回顾这五天,我感到,这次评估有非同于往常者,主要有这样两点:

 

一是,这次专家组成员到课堂听课,不再像原来那样按预定程序进行,而是事先完全不打招呼地作随机性听课。如此,听课专家可以了解到较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

 

二是,前天傍晚,听了评估专家组组长的总结性评估意见,其内容包括:

 

1)对我校上次接受评估(2002)至今数年所作整改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2)对我校本科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它给予我的总体印象是,其意见比较客观而中肯,从而使我感受到了这些评估专家认真严肃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在办学问题上对有关“大楼”与“大师”关系的深层思考。他们所提出的肯定性评价,固然令我作为受评学校的一名教员感到高兴;其批评性的期望,也使我感到其实在而中肯,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这两个特点,使我感到教育部将要在教学评估方面做出一定改革,以改善其评估方式。

 

但是,我以为,无论其如何改革,要真正改变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总体上令人沮丧的局面,还须跳出其教育体系现有的框架格局来思考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才行——因为正是这个框架格局,才导致了其总体上令人沮丧的局面!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

 

其二,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现代大学?

 

如果连这些根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其教育就是也只能是盲目的教育,其办学就是也只能是盲目的办学,从而其教学评估就是也只能是盲目的评估。

 

谁都知道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才呢?人才问题,才是教育问题的“本体”所在!人才观决定着教育观;教育观决定着大学观。

 

什么是人才?

 

对此,远在我国汉魏之际,就有所谓“才性之辨”。所谓“才”“性”,“才”指才能、才干,“性”指品性、道德。

 

汉代“以孝治天下”,故其人才标准,基本上是“唯性(德)是举”。

 

后来,针对汉时之弊,曹操屡倡“唯才(能)是举”。

 

吾观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人才观大致不出乎汉、曹——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奉行“唯性(德)是举”的人才观;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盛行“唯才(能)是举”的人才观。

 

然而,无论是“唯性(德)是举”,还是“唯才(能)是举”,其人才观皆是分“性(德)”、“才(能)”而为二,将二者加以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其实,“性(德)”与“才(能)”是无可分割的。所谓“性(德)”者,即“人才”之“人”也;“才(能)”者,即“人才”之“才”也,二者缺一,则不成其为“人才”。

 

关于人与才之间的关系,按传统的观念,人是“体”,才是“用”,它们的关系是“体用不二”或“体用一源”。这种人才观念的缺陷在于:它对“人“与”才“的关系,是运用本体论(本质主义)或反本体论(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的。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若是本质主义地看“人才”,其“体用一源”论必欲使“才”归本于“人”,从而使“才”消融于“人”,如此“人才”是为 “无才之人”;

 

反之,如是反本质主义地看“人才”,其“体用一源”论则必欲使“人”见之于“才”,从而使“人”消融于“才”,如此“人才”是“无人之才”。

 

无论是“无才之人”,还是“无人之才”,无不是空洞的“人才”。

 

“无才之人”是“才空”;“无人之才”是“人空”。

 

“才空”则无以成“人器”,是为“空空道人”,乃“幻化之人”也;

 

“人空”则无以见“人道”,是为“空空器人”,乃“物化之人”也。

 

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在本体论(本质主义)时代,哲学所追求的是“返本归根”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其作为一种“人才境界”来说,就是以“幻化之人”为归宿。

 

到了反本体论(反本质主义)时代,哲学乃变而为无“境界”之求的“舍本逐末”。其“逐末”体现于人才之求,便是化人以为物,最终必归宿于“物化之人”。

 

就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而言,从人才观方面说,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返本归根”到“舍本逐末”的转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欲求“返本归根”之境界,并至“文革”而臻于“幻化之境”;

 

——改革开放以来,则逐渐过渡到基本上是无境界之求的“舍本逐末”,并至当今而临近“物化之界”。

 

因此,在人才问题上,如果不能跳出本体论(本质主义)或反本体论(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框架,其人才诉求必陷于如是窘境:

 

要么重归“返本”之路,最终求得“幻化之人”;

 

要么继续“逐末”之行,最终获得“物化之人”。

 

然而无论如何,其结果总归是要堕入“空空世界”——或为“空空道人世界”,或为“空空器人世界”,故为人才诉求之绝境无疑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1714.html

上一篇:“炒作风”与“金瓶梅”
下一篇:办事靠关系和公权被滥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