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6王風2君子於役·總66

已有 1843 次阅读 2023-5-8 09:05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君子於役杳無聲,

日月東昇復落西。

鷄牛羊回缺信客,

聽風觀星守馬蹄。*

和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韻。

萬里辭家事鼓聲,金陵驛路楚雲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唐代河間今河北河間人。24(唐玄宗天寶年間)中進士,因性格耿直得罪當朝權貴下獄被貶,官終於遂州刺史。享名於中唐詩壇,有“五言長城”之稱。留有《劉隨州詩集》。

目次:一、原詩  二、君子於役·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譯詩

*文中帶*號者為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兩章,每章八句。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jí)?鷄棲於塒(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è)?鷄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gè)。君子於役,苟無飢渴?

二、君子於役·小序

《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

孔疏:“大夫思其危難,謂在家之大夫,思君子僚友在外之危難。君子行役無期度,二章上六句是也,思其危難下二句是也。”

朱熹《詩序辯說》:“此國人行役,而室家念之之辭。《序》說誤矣,其曰刺平王亦未有考。”

三、章字詞解

第一章: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jí)鷄棲於塒(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曷至哉(jí)鄭箋:“曷,何也。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何時當來至哉,思之甚。”朱傳:“哉,叶將黎反。”

【鷄棲於塒(shí)

(shí)】毛傳:“鑿牆而棲曰塒。”朱傳同。陸音義:“時如字,本亦作塒,音同。”朱傳:“塒,音時”。

鄭箋:“雞之將棲,日則夕矣。羊牛從下牧地而來,言畜產出入,尚使有期節,至於行役者乃反不也。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鄭箋:“行役多危難,我誠思之。”

孔疏:“傳‘鑿牆而棲曰塒’,《釋宮》文也。又云‘雞棲於杙為桀’。李巡曰:‘别雞所棲之名。寒鄉鑿牆為雞作棲,曰塒。”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朱傳:“日夕,則羊先歸,而牛次之”。

章解:

朱傳:“賦也,君子婦人日其夫之辭。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賦之曰:君子行役不知其反還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雞則棲于塒矣。日則夕矣,牛羊則下來矣,是則畜產出入,尚有旦暮之節而行役之君子,乃無休息之時,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

第二章: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è)?鷄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gè)。君子於役,苟無飢渴(jié)

(hè,jué)

毛傳:“佸,會也。”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佸音厥(jué)”。

鄭箋:“行役反無日月,何時而有來會期?”

陸音義:“佸,戶括反,《說文》口活反,《韓詩》至也。” 朱傳:“佸音括,叶戶劣反”;“佸,會”。 顧炎武《詩本音》卷二:“佸,十三末”。

康典画第25页:“huó戸括切《說文》會也。一曰佸佸,力貌。又《詩·王風》不日不月,曷其有佸。《註》佸,至也。又《集韻》苦活切,音闊。又古活切,音括。義同。”

桀】毛傳:“雞棲于杙(*yì果名)為桀” 。陸音義:“弋本亦作栻,羊職反,或音羊特反。”朱傳:“桀,杙”;

【括(gè,jié)

毛傳:“括,至也。” 陸音義:“括,古活反。” 朱傳:“括音聒,叶古劣反”;“括至苟且也。”。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括音潔(jié)”。顧炎武《詩本音》卷二:“括,十三末”。

【苟無飢渴】

鄭箋:“苟,且也。且得無飢渴,憂其飢渴也。”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渴音(jié)

朱傳:“渴,叶巨列反(jié)。”

章解:

朱傳:“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計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時可以來會也。亦庶幾其免於飢渴而已矣,此憂之深而思之切也。”

四、譯詩

君子服役不知期,鷄都墙棲歸何時?日落西山羊牛回,君子役何不思歸?

君子于役無日月,鷄都棲窠歸當何?日落西山牛羊撤,君子役何不饑渴?
2023年4月30日星期日,2023年5月8日星期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87196.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6王風1黍離·總65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6王風3君子陽陽·總67
收藏 IP: 171.83.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