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呼野猎風,
驱车肩上弓。
敛敛长箭羽,
放生山莱中。*
*和卢纶《塞下曲其二》韵: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卢纶(748-800),字允言,唐代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曾任河中元帅府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与吉中孚、韩翃(hóng)、钱起等十人合称“大历十才子”。其送别诗较多,诗风雄壮,尤以《塞下曲》有名。留存《卢户部诗集》。
目次:一、原诗、 二、騶虞·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译诗
本文资料源于可复制繁体版《四库全书》,打字软件有记忆,故行为繁简夹杂。行文带*号者为笔者所加。
一、原诗
共两章,每章三句。
·彼茁者葭(gū),壹發五豝(bú),于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zōng),于嗟乎騶虞!
*此詩的押韵是个争议点。朱熹为押韵,使一“虞”两韵:第一章葭(jiā)、豝(bā)、虞(yá);第二章虞(叶五红反)。见后文。
二、騶虞·小序
《序》:“《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众多)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鄭箋:“應者,應德自遠而至。” 孔疏:箋“应者”至“而至”,“叙解德為應之意,故箋解應者,應國君之德,若自遠而至,然非實至也。”
【騶虞】陸音義:“騶,側留反。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至《周書·王會》(*《逸周书·王会》)、《草木疏》(*三国(吴)陸璣《毛詩草木疏》)並同,又云:‘尾長於身,不履生草。’《尚書大傳》云‘尾倍於身’”。
*1、按《山海經》(《卷十二·海内北經》晉·郭璞注):“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注:《六韜》(*《漢書·兿文志·兵書》周·吕望撰)云紂囚文王,閎夭(*hóng yāo西周开国功臣文王友)之徒詣林氏國,求得此獸,獻之,紂大悦,乃釋之。《周書》曰:夾林酋耳,酋耳若虎,尾參於身,食虎豹。《大傳》謂之侄獸,吾宜作虞也】”
*按郭璞注,騶虞又称“酋耳”、“侄獸”,虽若虎,但能“食虎豹”。按下文,陸音義“蒐,田獵也”,引杜預“蒐索擇取不孕者也”,毛傳“豝”为母猪,騶虞“不食生物”。故騶虞因不食母猪,却“食虎豹”,堪谓“義獸”。
*2、南朝人与宋代人的解释是冲突的,前者称騶虞马类食草兽,后者呼其不食草,食死肉。康典第1437页:“《玉篇》(*字典,南朝顾野王撰成于543年)騶虞,義獸,至德所感則見。馬之屬。《埤雅》(*宋·陆佃撰补《爾雅》)騶虞尾長於身,西方之獸也。不履生草,食自死之肉”。
*3、騶虞还是官名、曲名、地名。
(1)獣苑官。朱熹《诗序辩说·騶虞》:“此《序》得詩之大旨,然語意亦不分明。楊氏曰:‘二《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蓋一體也。王者、諸侯之風相須以為治,諸侯所以代其終也,故《召南》之終至於仁如騶虞然後王道成焉。夫王道成,非諸侯之事也。然非諸侯有騶虞德,亦何以見王道之成哉!’歐陽公曰:‘《賈誼新書》曰:“騶者,文王之囿(*獣苑)名,虞者囿之,司獸也。”’陳氏曰:‘《禮記·射義》云:天子以騶虞為節,樂官備也。’則其為虞官明矣。獵以虞為主,其實歎文王之仁,而不斥言也。此與舊說不同今存於此”。
按朱熹借《賈誼新書》解,騶是指物,獣苑。虞是管獣苑的官。康典第1437页:“按《賈誼·新書》以詩騶虞爲騶人虞人,非獸也。”康典第1047页:虞,“又官名。《易·屯卦》卽鹿無虞。《註》謂虞官。《周禮·天官·大宰》虞衡,作山澤之材。《疏》掌山(澤者謂之虞)”。
(2)射禮曲名。按朱熹借《禮記·射義》说,騶虞是射禮曲名。读《禮記·射義》(*《禮記注疏卷九十二》)疏,在射禮上,给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奏乐的曲名是不同的:“其節(*乐章),天子以《騶虞》爲節,諸侯以《貍首》(*已失)爲節,卿大夫以《采蘋》爲節,士以《采蘩》爲節”。等级制无处不在,《騶虞》是射禮上最高等级的乐章。
(3)廐官。康典第1437页:“又《說文》廐御也。”
(4)地名。康典第1437页:“又騶虞,縣名。《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騶虞縣。”
【應】陸音義:“應對之應,注皆同”。
【蒐田以時】陸音義:“蒐,所留反,春獵為蒐,田獵也。杜預云:‘蒐索擇取不孕者也。《穀梁傳》云:‘四時之田,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孔疏:“以《騶虞》處末者,見《鵲巢》之應也。言《鵲巢》之化行,則人倫夫婦既已得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皆蕃息而殖長,故國君蒐田以時,其仁恩之心,不忍盡殺,如騶虞然,則王道成矣。《鵲巢》之化,謂國君之化行於天下也。人倫既正,謂夫人均一,不失其職是也。朝廷既治,謂以禮自防,聽訟决事是也。天下純被文王之化,謂《羔羊》以下也。此處《騶虞》於末,以為《鵲巢》之應,以故歷序《鵲巢》以下,然後言《騶虞》當篇之義,由文王之化被於天下也,故得庶類蕃殖,即豝豵是也。國君蒐田以時,即章首一句是也,“仁如騶虞”,下二句是也。言‘王道成’者,以此篇處末,故總之言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庶類又蒙其澤,仁心能如騶虞,則王化之道成矣。所謂《周南》《召南》王化之基也。”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彼茁者葭(gū),壹發五豝(bú),于嗟乎騶虞!
【茁】毛傳:“茁,出也。”朱傳:“茁音拙……生出壯盛之貌。”
【葭(gū)】毛傳:“葭,蘆也。” 鄭箋:“記蘆始出者,著春田之早晚。”
陸音義:“葭,音加”;“盧,草也。”
孔疏:“謂草生茁,茁然出,故云‘茁茁’也,非訓為‘出’。‘葭,蘆,《釋草》文。李巡曰‘葦初生’”。
朱傳:“葭音加……蘆也,亦名葦。”
顾炎武《诗本音》卷一:“葭古音姑,後人誤入九麻韻。”
康典第1014页:“葭……《唐韻》古牙切,音嘉。……xiá又《集韻》何加切,音遐。……又《唐韻古音》讀姑。《司馬相如·子虛賦》藏莨蒹葭,東蘠彫胡。又《毛詩古音攷》音蓑”。
【發】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一:發音廢(fèi)。朱傳:“發,發矢。”
【豝(bú)】毛傳:“豕(*shǐ猪)牝(*pìn雌)曰豝,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發。”
鄭箋:“君射一發而翼五豝者,戰禽獸之命,必戰之者,仁心之至。”*鄭箋所说的仁心,似乎是,射一箭,五猪中一只,其余四只吓跑了。
陸音義:“豝,百加反。牝,頻忍反。”
朱傳:“豝音巴……豝,牡(*雄)豕也。一發五豝,猶言中必疊雙也。”顾炎武《诗本音》卷一:“豝古音伯吾反,後人誤入九麻韻。”
*毛傳称母猪为豝,母猪能生小猪,是物久尽用的基础,不射母猪为仁。朱熹与毛傳相反,称公猪为豝。这与陸引杜預:“蒐索,擇取不孕者也”相符,只射公猪不射母猪,比五头母猪只射一头还要仁。
孔疏:“‘豕牝曰豝’,《釋獸》(*《爾雅》)文又解君射一發而翼五豝者,由虞人翼驅五豝,以待公之發矢故也。《多士》(*《尙書·周書》)云‘敢翼殷命’,注云:‘翼,驅也。’則此翼亦為驅也。知有驅之者,《吉日》(*《小雅·嘉鱼之什》)云‘漆沮之從,天子之所’。傳曰:‘驅禽而至,天子之所’。又曰‘悉率左右,以燕天子’。傳曰:‘驅禽之左右,以安待天子之射。’又《易》曰:‘王用三驅,失前禽也。’故知田獵有使人驅禽之義。知虞人驅之者,以田獵則虞人之事,故《山虞》(*《周禮·地官(司徒)》“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云:‘若大田獵,則萊(*除草)山田之野’。《澤虞》(*《周禮·地官》“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云:‘若大田獵,則萊澤野’。天子田獵使虞人,則諸侯亦然,故《駟鐵》(*《國風·秦風》)箋云‘奉是時牡者,謂虞人。’《田僕》(*《周禮·夏官(司马)》“田僕,掌馭田路以田以鄙”,鄙,边远地)云:‘設驅逆之車,則僕人設車,虞人乘之以驅禽也。言驅逆,則驅之逆之皆為驅也”。
*孔疏所提“山虞”、“澤虞”在周官制中是掌管自然资源的地官(司徒)统辖的小官;“田僕”是掌管军事资源的夏官(司马)统辖的小官。撇开官制,我们今天以管理的眼光评价,周官制对各种资源的管理由宏观到微观,没有疏漏的环节,仅这一点就有先进性。以孔疏所提“山虞”和“澤虞”为例,它们是细化到品种或精细产业实行分工管理的,对不同品种的资源开采、禁采(生养休息)的日期、品种、缴纳贡(入王府)赋、剩余产品分配、以及违禁处罚都有规定。由此可以认识到,《騶虞》的 “仁义”,实际上也展现了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调节自然资源的生长、开采、利用和保护,让其能够物久尽用。
孔疏:箋“君射……之至””,“解云君止一發,必翼五豝者,戰禽獸之命,必云戰之者,不忍盡殺,令五豝止一發中,則殺一而已,亦不盡殺之,猶如戰然,故云‘戰禽獸之命’也。而必云戰之者,仁心之至,不忍盡殺故也”。
*“一發五豝”,朱熹理解的是“猶言中必疊雙(*双)也”,射手神勇!孔疏理解的是“不忍盡殺,令五豝止一發中,則殺一而已”,与鄭箋相同。射手仁义!相比之下,孔疏的理解更接近毛、鄭的詩解:以騶虞喻天子仁义。
【于嗟乎】鄭箋:“于嗟者,美之也。”
【騶虞】毛傳:“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朱傳同。朱傳:“虞,叶音牙”。
孔疏:傳 “驺虞……应之”,“白虎,西方毛蟲,故云義獸。《鄭志》張逸問:‘傳曰‘白虎黑文’,又《禮記》曰:‘樂官備’,何謂?’答曰:白虎黑文。周史《王會》云備者,取其一發五豝,言多賢也。’《射義》(*《禮記·射義》)注及《答志》,皆喻得賢多,引《詩》斷章也。言不食生物者,解其仁心,故《序》云‘仁如騶虞。云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者,騶虞之為瑞應,至信之德也。陸璣云:‘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軀,不食生物,不履生草,應信而至者也’”。
章解:
孔疏“彼茁”至“驺虞”,“言彼茁茁然出而始生者,葭,草也。國君於此草生之時出田獵,壹發矢而射五豝。獸五豝唯壹發者,不忍盡殺。仁心如是,故于嗟乎歎之,歎國君仁心如騶虞。騶虞,義獸,不食生物,有仁心。國君亦有仁心,故比之”。
朱傳:“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脩身齊家,以治其國,而其仁民之餘,恩又有以及於庶類。故其春田之際,草木之茂,禽獸之多,至於如此而詩人述其事,以美之,且歎美之。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強,是即眞所謂騶虞矣。”
第二章:彼茁者蓬,壹發五豵(zōng),于嗟乎騶虞!
【蓬】毛傳:“蓬,草名也。”朱傳同。
【豵(zōng)】毛傳:“一歲曰豵。”鄭箋:“豕生三曰豵。” 陸音義:“豵,子公反,徐又在容反,字又作豵,同。”
孔疏:傳“一岁曰豵”,“傳以《七月》(*《國風·豳風·七月》)云‘言私其豵,獻豜(*jiān三岁猪)于公’,《大司馬》(*《周禮·夏官·大司馬》)云‘大獸公之,小獸私之,豵言私,明其小,故彼亦云‘一歲曰豵’。獻豜于公,明其大,故彼與《還》(*《國風·齊風》)傳皆云‘三歲曰豜’。《伐檀》(*《國風·魏風》)傳曰‘三歲曰特’,盖異獸别名。故三歲者有二名也。《大司馬職》(*《周禮》)注云:‘一歲為豵,二歲為豝,三歲為特,四歲為肩,五歲為慎。’其說與毛或異或同,不知所據。”
孔疏:笺“豕生三曰豵”,“箋以豵者豕生之數,非大小之名,故《釋獸》(*《爾雅》)云:‘豕生三豵,二師、一特。’郭璞曰:‘豬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鄭志》張逸問:‘豕生三曰豵,不知母豕也?豚也?’答曰:‘豚也,過三以往,猶謂之豵,以自三以上更無名也。’故知過三亦為豵。一解雖生數之名,大小得名之。‘言私其豵’,謂小時,此國君蒐田所射,未必小也。《釋獸》麕、鹿皆云絶有力者,献則有懸特,謂豕生一名。獻豜從兩,肩為麕,麕,鹿也。絶有力者,非三歲矣。肩、麕,字雖異,音實同也。”
朱傳“豵音宗……一歲曰豵,亦小豕也”。
【于嗟乎騶虞】
朱傳:“虞叶五紅反”(wóng)。
*朱熹这一韻,又成争论。第一章句末“虞”字,朱熹为了与:葭(jiā)、豝(bā)押韵,称 “虞,叶音牙”。
朱熹的“叶(*音协)韵”说源于吴棫《韻補》。《四庫全書·韵補·提要》:“朱子註用棫之說,朱彞尊(1629 -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醧(yù)舫等,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词人)作經義考未究,此書僅五卷,於《補音》十卷條下誤註存字。世遂謂朱子所據此書,莫敢異議。考《詩集傳》如《騶虞》(《國風·召南》)篇,二‘虞’字,一音牙,一音五紅反。’”
朱熹不止一次这样了。《行露》里,朱熹也是如此,同一首诗,两个“家”字,为押韵作“谷”和“公”两音。
顾炎武《诗本音卷一》也曾对《行露》中朱熹的押韵提出批评。在这里,按顾的意思,古人从全篇考虑,第二章章末对第一章章末押韵,第二章末与前句可不押。文如下:
“首章以葭、豝、虞為韻。二章以蓬、豵為韻,而虞字則合前章。《集傳》不得其解,乃以首章之‘虞’叶音牙。二章之‘虞’叶五紅反。一詩之中而兩變其音……古人歌詩,如宗廟朝會之樂,皆用全篇。春秋列國卿大夫賦詩,始有斷章,如《騶虞》、《權輿》(*《秦風》)之詩,必無去其首章,但斷二章之理。且古人之詩,有義同而必二章、三章者,非故為是重?之辭也。取其被之管弦音長而節舒,若一章而止,則短促不成節奏,必合二、三章為一闋(*què樂终),故可以後章韻前章也”。
*朱熹在同首诗里一字两韵的做法固然让人难以接受,但顾炎武的末章末对前章句末押韵,同章句末对前句却不押韵的做法,虽然说得通,但也是奇怪的。他在《詩經》的押韵上,有很多做法放到詩里是无法押韵的,类似情况,在陈第《毛诗古音考》那里也是经常有。说到底,《毛詩》本身就是《詩經》的汉解,《詩經》里的押韵到底是怎样的,《詩經》创作时代的人没有注音,后代即便是离《詩經》最近的汉代人拿出的也是间接的考证。时代越往近代走,对远古的音韵的猜测性越大,各家的主观性解释越强。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选择的根据只能是谁的间接证据和证据链更强、逻辑性更强,我们就接受谁的。譬如,本诗押韵,顾的说法尽管也不能让人十分满意,但比朱的要强。
朱傳全诗解:
“文王之化,始於《關雎》而至於《麟趾》,則其化之入人者深矣;形於《鵲巢》而及於《騶虞》,則其澤之及物者廣矣。蓋意誠心正之功不息而久,則其熏蒸透徹融液周徧,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故序以《騶虞》為《鵲巢》之應而見王道之成,其必有所傳矣。
四、译诗
茁生壮长青芽芦,五猪一箭活四猪,仁心惜发如騶虞。
茁长壮生绿草蓬,五猪一箭四放生,义胸騶虞箭有情。
2022年7月1日星期五,2022年7月9日星期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