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自2013年起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自然),至今申请6次,2次获得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
前2次未获得资助的原因在于个人学历不够高,资历无特色,前期积累不够,申请书质量不出色,竞争力较低。
第4次未获得资助除了之前的原因外,个人材料中的参考文献作者排序与文献检索不能一一对应(申请人排序无差错),结果被“一票否决”,虽然评语还不差。
2021年(第6次)申请国自然未获得资助,原因在于本人之前的国自然研究结果不丰硕,没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专利,申请项目属于跨学科项目,一般小同行难以真正理解和搞懂;更糟糕的是剩余科研经费较多。
第3次和第5次申请成功获得资助,原因在于申请书写得相对较好,个人职称档次有了提高,结题的科研项目增加,较高质量的论文增多;这样,虽然评审专家给的评分也只是中等档次,但相比之下,竞争的对手可能不强大,因而胜出。
关于国自然申请书撰写的文章已经很多,但无论怎样,申请书一定要有可读性、易读性、科学性、思想性。
从自己和身边的人参加申请书评审及其它项目评审过程看,少数评阅人可能缺乏耐心,责任心也不强;如果2至3周内评阅几份至十几份35页至50页的申请书,那是一项份额不小的工作,有的人很难认真做。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认真了又如何?因为有规定要有较高的淘汰率,评审人不可能做出很多正面推荐。如今的申请书大多数经过数次认真修改、润色,质量都不差,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又复杂,很多申请书评阅人如果不查阅文献和认真比对,很难辨别质量高低。
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人简历、论文(专利)、研究基础等要素和内容就起重要作用。所以,申请书写得不好肯定不行,申请书写得好但其他要素不强也不行。
国自然申请强调创新性。创新性是申请书的灵魂,缺乏创新性的项目申请难以获得好评。评阅人评审申请书一般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之上的,合理恰当的假设和推理可以被接受或欣赏。然而,如果创新性太强,就涉及到可行性和科学性难题。划时代的创新性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难以找到支持材料,这样,项目是否可行,是否有科学条件和理论支撑就成为考量申请书能否被推荐的重要问题。因此,申请创新性很强的项目最好要有预实验支撑。
如果要想国自然申请获得资助,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以申请人为第一或通信作者的论文是不可少的。因此,对于缺少论文者要在这方面努力。发表论文数据不能捏造,无一次原始数据者可以用二次数据。所谓“二次(文献)数据”就是指对多个原始(文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整理的一系列数据。因此。缺乏实验数据者可以写一些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或Meta分析发表。发表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或Meta分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英文水平较差者发表文献综述或Meta分析困难者可以先写好英文初稿,让LetPub等专业机构进行语言润色,以提高发表机会和档次。
如果从长计议,如果要想国自然申请获得资助,就应该从校级、院级、厅级、市级、省级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个项目,合理用好经费,明确一定的方向,打基础,积累经验。条件较差者与他人或其他单位合作研究打基础也是一项很好的途径。
如果要想多次获得同等水平(或者更高档次、额度)国自然资助,那么就要利用之前获得资助的经费获得足够好、足够多的成果,否则难以再次成功。因为基金委要做绩效评价,要公平,要平衡机会给他人,要给机会给新人。所以,某个申请人获得多次国自然资助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难。
此外,项目申请代码的选择也有讲究。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申请代码,避开竞争激烈的类别,选择利于自身的类别。
国自然申请是国家主导的全国性的高水平科研工作者之间的竞争,资助率低,淘汰率高,最后获得资助者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因此,对于申请人而言,国自然申请是考验、是锻炼、是交流、也是收获(无论成败)。
申请书的撰写是申请人学术水平、语言水平、逻辑水平和综合水平的体现,包含着申请人过去工作的成绩和结晶,是申请人对现状和前沿的了解和把握,是申请人对前景的展望与追求。申请国自然是申请人自我剖析、自我提高、自我修炼。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摸索难能写出像样的初稿。
同行评阅修改是虚心学习、提升自我的大好机会。平时阅读外文文献可能不那么广泛、不那么认真,而写申请书时可能就要逼着自己广泛寻觅、深刻求解,找寻更多细节和热点,凝练科学问题,探讨创新性,分析科学性,思考可行性。
每个申请书不仅经过了自己的反复推敲、打磨,而且还被其他同行评阅修改,包括基金委评阅人的评语。这样,申请人通过反复修改、交流、反思,实践了“严谨治学”,认识了自身的短板,接触了他人的锋芒,提升了科学精神,陶冶了人文情操。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