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儿童肠道细菌体外产氢研究

已有 1169 次阅读 2021-4-23 11:11 |个人分类:肠道微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儿童肠道细菌体外产氢研究

Khin-Maung-U等人对19名3~5岁儿童同时进行了乳果糖氢呼气实验和空肠细菌培养实验。从这些儿童的空肠液中分离出的细菌用乳果糖在中性pH下孵育。除一名儿童外,其余所有儿童均存在厌氧菌,15名儿童的厌氧菌数量超过每毫升小肠液105个细菌。这些细菌大多数在体外不产氢。在以下细菌中观察到产氢(大于100 ppm):类杆菌(5%)、梭状芽孢杆菌(8%)、厌氧棒状杆菌(5%)、大肠杆菌(67%)、乳酸杆菌(8%)、葡萄球菌(8%)和链球菌(9%)。以下细菌在体外不产氢:放线杆菌、放线菌、厌氧球菌、双歧杆菌、梭杆菌、微球菌、奈瑟菌、八叠球菌和维管菌。这项研究表明,在使用乳果糖呼气氢试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最初60分钟内对碳水化合物挑战呼气氢反应平缓的患儿可能感染了不能产生氢的肠道细菌(Khin-Maung-U, et al. 1992.)。

2、小儿腹痛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小儿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Siniewicz-Luzeńczyk等人选择因腹痛住院的100名4~17岁儿童(女59名,男41名)。采用乳果糖作氢呼气实验。有63名腹痛患儿氢呼气实验阳性(63%),其中女生40名(67.8%),男生23名(56.1%)。在29名10岁以下儿童组(46%)和34名10岁以上儿童组(54%)中,检测呈阳性。在为对照研究报告的患儿中,88%的患儿在治疗后氢呼气恢复正常。这项研究表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之一。儿童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治疗有良好的反应(Siniewicz-Luzeńczyk, et al. 2015.)。

临床发现有过敏史的儿童更常出现小儿慢性腹痛。Peña-Vélez等人进行了一项观察、分析、回顾性研究,探讨过敏性疾病儿童的慢性腹痛是否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他们采用乳果糖氢呼气实验检查了70名有慢性腹痛的患儿(女性41名,男性29名), 同时,对所有患儿都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特异性IgE测定进行过敏性评估。有35名患儿同感呼气实验诊断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此外,71.4%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被发现患有过敏性疾病,远远高于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儿童的28.6%(p=0.00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发生任何类型过敏的优势比为5.45(95%CI,1.96-15.17;p=0.001)。他们提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过敏性疾病,特别是变应性鼻炎、牛奶蛋白过敏和哮喘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对有慢性腹痛和过敏性疾病患儿应筛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eña-Vélez, et al. 2019.)。

3、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

Santos等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胃肠病患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体重、身高损害的关系。他们对162名年龄小于19岁的患儿接受呼气实验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51名(31.5%)患儿中检测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年龄没有差异(p=0.910)。性别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也没有显著关联(男性26.3%,女性36.3%,p=1.00)。与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儿童相比,患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儿童的身高Z得分中位数较低(平均值=-1.32;第25和第75百分位:-2.12和-0.08;平均值=-0.59;第25和75百分位:-1.57和0.22;p=0.04)。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平均值=-0.48)和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平均值=-0.06)的BMI年龄Z评分无差异(p=0.106)。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的BMI(中位数=15.39)低于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的BMI(中位数=16.06);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p=0.052)。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儿的体重年龄Z评分(平均值=-0.96)低于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儿(平均值=-0.22)(p=0.02)。他们的研究表明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儿童体重和身高较低(Santos, et al. 20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3365.html

上一篇:酸性结肠小气候——氢呼气试验假阴性的可能原因
下一篇:小儿小肠通过时间的测定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