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解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呼气实验检测报告(1)

已有 1667 次阅读 2021-3-8 14:18 |个人分类:医学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解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呼气实验检测报告(1)

1、空腹基础值高

目前没有关于空腹基础值的标准,理想的空腹基础值越低越好,如果呼气氢的平均基础值超过16 ppm,甲烷超过10 ppm,则通常认为是高空腹基础值。对于高空腹基础值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空腹基础值高,表示检查前准备不到位,肠道内还有食物在被细菌酵解,会干扰检查结果,因此建议而放弃检查,需要另行安排试验的时间,待做好准备再行实验(Kumar, et al. 201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空腹基础值高可以认为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ande, et al. 2009)。

《北美共识》提出氢呼气基线水平(空腹基础值)>20 ppm的呼气实验解释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这是由于禁食不到位,还是事实上代表一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于甲烷空腹基础值高,《北美共识》提出甲烷的空腹水平≥5和≥10ppm可预测甲烷过量生成,特异性分别为99.7%和100%,敏感性分别为96.1%和86.4%。按照《临床指南》的建议,无论在哪个时间段甲烷超过10 ppm都可以诊断为肠道甲烷过度生长。因此,甲烷空腹基础值高可以按照《临床指南》的建议诊断为肠道甲烷过度生长。

2、关于不同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前常用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底物是葡萄糖和乳果糖氢,关于这两种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同。在葡萄糖氢呼气实验,如果采用呼气氢浓度比空腹基础值浓度高出12 ppm 作为阳性标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80%。以空肠抽吸物定量培养(菌落数≥105CFU/mL)为金标准时,乳果糖氢呼气实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1%和86%(Ghoshal, et al. 2006.)。之后,Ghoshal在其综述文章“如何解读氢呼气实验”一文中推荐使用葡萄糖氢呼气实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Ghoshal, et al. 2011.)。不过,在《北美共识》和《临床指南》都明确推荐乳果糖氢和甲烷呼气实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北美共识》中100%的专家给予三个加号的证据等级。

Losurdo等人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评价乳果糖呼气实验和葡萄糖呼气实验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诊断中比较。他们在主要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用这两种底物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文献,并与空肠抽吸小肠液细菌培养进行比较。计算了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似然比以及诊断奇数比。绘制了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并计算了曲线下的集合面积。共选择了14项研究。乳果糖呼气实验和葡萄糖呼气实验的敏感性分别为42.0%和54.5%。特异性分别为70.6%和83.2%。当氢升高超过基线临界值>20 ppm时,葡萄糖呼气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3%和80.9%;当临界值小于或等于20 ppm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7%和86.0%。在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中,与没有任何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易感条件的受试者相比,葡萄糖呼气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7%和78.8%(Losurdo, et al. 2020.)。

Erdogan等人对不明原因肠道产气、腹胀和腹泻,内窥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均为阴性的患者,在1周内随机接受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和葡萄糖呼气实验检查。评估和比较每项测试的诊断率和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种族、年龄和性别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病率的影响。主要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62/139(44.6%),葡萄糖呼气实验的阳性38/139(27.3%),总诊断符合率65.5%。葡萄糖呼气实验的敏感性为42%,特异性为84%,阳性预测值为68%,阴性预测值为64%。种族或性别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无影响,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患者年龄较大(p=0.0018)。症状模式相似,但在葡萄糖呼气实验阳性者和产气阳性者中更常见。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可确定45%的可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葡萄糖呼气实验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敏感性低,特异性好。因为葡萄糖呼气实验是非侵入性的,所以在可疑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中应首先考虑(Erdogan, et al. 20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5591.html

上一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阳性标准
下一篇:解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呼气实验检测报告(2)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