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已有 5419 次阅读 2021-2-8 04:02 |个人分类:医学知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肠道拥有人体内最大的淋巴组织。包括一系列的多泡结构,包括扁桃体、Peyer's斑片、阑尾、结肠和盲肠斑片,以及一些称为孤立淋巴滤泡(isolated lymphoid follicles, ILF)的较小的单个滤泡结构。这些组织遍布胃肠道,它们与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一起帮助保护宿主免受感染。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由几种类型的淋巴组织组成,这些淋巴组织储存免疫细胞, T和B淋巴细胞;以及T细胞亚群,如CD4+T辅助细胞(Th),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等。它们进行攻击和抵御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肠相关淋巴组织遍布整个肠道,覆盖面积约为260–300平方米,是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免疫系统中起作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小肠的派尔斑(Peyer's Patches)、阑尾和大肠中的淋巴细胞聚集等。在肠粘膜隐窝的底部有Paneth细胞,释放出许多控制感染的抗菌物质,如溶菌酶。此外,效应位点包括B细胞和浆细胞,主要产生(>90%)IgA。这种保护性体液反应是全身最有效的免疫球蛋白途径,每天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A。在固有层有淋巴循环通过组织连接到肠系膜淋巴结,是免疫反应开始的部位。

1、派尔斑

Peyer's斑是肠壁组织的淋巴滤泡,又称聚集性淋巴结节,以17世纪瑞士解剖学家约翰.康拉德.派尔(Johann Conrad Peyer)的名字命名。它们是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见于人类小肠最下部,主要位于远端空肠和回肠,也可在十二指肠中发现。在小肠中,Peyer's是粘膜免疫反应诱导位点中最重要的结构。在成人的淋巴滤泡中心可见大量B淋巴细胞,在滤泡之间可见T淋巴细胞。还有特殊的M细胞或微泡细胞存在于Peyer's。在单核细胞中,派尔斑中CD4+/CD25+(10%)细胞和CD8+/CD25+(5%)细胞比外周血中丰富。Peyer斑在肠腔免疫监视和促进粘膜内免疫反应的产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抗原会遇到这些细胞存在于派尔斑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M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M细胞是一种特殊细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它直接从肠腔中提取抗原并将其传递给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又称抗原辅助细胞(accessory cell )位于基底外侧的一种独特的袋状结构中。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信。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处理这些病原体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成员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与M细胞相互作用,是免疫效应细胞抗原提呈的必要条件。最终把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在派尔斑免疫反应被放大。活化的淋巴细胞通过胸导管进入血流,然后进入肠道,从而产生有效的粘膜和全身免疫反应。

2、单独的肠道淋巴组织

肠道有一个淋巴组织网络,通常被称为单独的肠道淋巴组织(solitary intestinal lymphoid tissues, SILT)。与派尔斑相反,肠道淋巴组织在出生后严格发育,由一系列动态结构组成,从小的隐斑(cryptopatches, CP)到大的、成熟的孤立淋巴滤泡。尽管派尔斑和单独的肠道淋巴组织的发育遵循相似的原则,如需要淋巴组织诱导细胞的早期聚集和淋巴毒素β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小的隐斑的形成及其进一步成熟为孤立淋巴滤泡与其他内在和环境信号有关。小肠和结肠在调节孤立淋巴滤泡形成方面存在着特殊的差异。肠道炎症都肠道淋巴网络的强烈扩张有关。

孤立淋巴滤泡为肠道细菌病原体感染时诱导有效宿主反应提供了必要的临界微环境。考虑到孤立淋巴滤泡对肠道免疫的重要性,干扰这些淋巴组织的发育和成熟可能为在肠道感染或炎症期间操纵免疫反应提供新的手段(M Buettner and M Lochner. 2016)。

肠内孤立淋巴滤泡可分为幼稚孤立淋巴滤泡(单个原代B细胞滤泡)和成熟孤立淋巴滤泡,成熟孤立淋巴滤泡包含单个有组织的B细胞生发中心和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络。含有成熟孤立淋巴滤泡的滤泡树突状细胞是一个新的、以前未被认识的朊病毒在肠内积聚和神经侵袭的位点(D. S. Donaldson,  20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1166.html

上一篇:了解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检查报告
下一篇:Paneth细胞和受体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