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好”胆固醇也会引发心脏病

已有 1838 次阅读 2016-3-15 14: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好”胆固醇也会引发心脏病
基因分析质疑高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益健康

 

当胆固醇传输系统出现问题,动脉便有可能被斑块堵塞。图片来源:EYE OF SCIENCE

本报讯 几十年来,对胆固醇水平的指导沿用了一个整齐的二分法: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对于心脏健康是“坏”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是“好”的。但是日前一项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表明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并且拥有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并不会保护人们远离心脏病。研究人员指出,“好”胆固醇增多也可能由某种罕见的基因突变引起,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病风险反而升高。

胆固醇不能溶解于血液中。通常认为,它须依附在脂蛋白上才能从周边组织进入肝脏,在这里被分解代谢、排出体外。脂蛋白分为高密度与低密度两种,只有高密度脂蛋白才能完成这种运送任务,而低密度脂蛋白则把胆固醇运送至动脉,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此,高密度脂蛋白内的胆固醇被称作“好”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内的胆固醇会被称为“坏”胆固醇。

在过去的10年里,高密度脂蛋白粒子一直让科学家困惑不已。更多的好东西自然意味着更加健康,而那些天生具有高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人通常身体很好。然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在许多临床试验中都失败了,并且帮助提升它的基因似乎并不能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几率。

长期从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研究的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家Jay Heinecke表示:“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的事情没有简单的。”

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传学家、脂类学家Daniel Rader和同事提出,与如何有效地从动脉进入肝脏相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数量并不重要。Rader的灵感来自于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Monty Krieger于20年前开发的一个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当时删除了一个名为SCARB1的基因,导致动物拥有了令人吃惊的高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同样惊人的严重动脉阻塞。

Heinecke表示:“小鼠实际上得了心脏病。”这是因为这些小鼠体内运输胆固醇的系统垮掉了。

通常情况下,高密度脂蛋白粒子会从动脉免疫细胞中采集胆固醇,之后将其沉积于肝脏,并最终开始新的循环。而由SCARB1基因形成的蛋白质——被称为SR-B1——则帮助这一沉积过程的发生。但是没有SR-B1的小鼠的高密度脂蛋白粒子则充满了胆固醇,从而无法再进行这一沉积过程。

Rader于是寻思类似的过程是否也会发生在人体内。他和同事于是对852名具有高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受试者进行了基因测序,作为对比,研究人员同时还对1156名具有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对照组进行了测序。

研究人员最终发现,一些人的SCARB1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高密度脂蛋白丧失运送胆固醇的功能,因此这些人体内“好”胆固醇水平虽然很高,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好”胆固醇会被从周边组织送入肝脏清除,反而是在动脉中累积导致动脉阻塞,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Rader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导致高密度脂蛋白增加的某些原因实际上增加了心脏病风险。这是第一次证实一种基因突变会导致高密度脂蛋白增多,但同时也提升了心脏病风险。”

此前曾有几项临床试验利用药物来增加“好”胆固醇的水平,但结果发现对心脏很少或几乎没有保护作用。Rader认为,他们的研究有助解释这些药物为什么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就在于“好”胆固醇可能并不直接预防心脏病。

Rader还认为,提高SCARB1基因的表达程度或活性可能是降低心脏病风险的一种新途径,尽管这样做会减少血液中的“好”胆固醇数量。他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保护作用更多取决于它发挥功能的方式,而非其数量。(赵熙熙)

《中国科学报》 (2016-03-15 第2版 国际)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62749.html

上一篇:切肉食用助人进化
下一篇:新型抗冰涂层能保护汽车和飞机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谢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