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全球变暖的科学与政治:欧洲人做得还行

已有 3021 次阅读 2015-4-26 19: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的科学与政治:欧洲人做得还行

 

冯兆东

2015-04-26

 

一、几条“警句”

1.1.关于欧洲的:有一本书叫做《Demise of Europe》。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欧洲的“福利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必然导致它们竞争能力的丧失。最终呢,欧洲将“死亡”(demise: 即繁荣不再)。

 

1.2.关于美国的:美国有一句流行的俗话说,如果美国政府限制汽车销量(暗指限制行动自由)和限制大学校园谈恋爱(暗指限制性自由),美国政府有可能被推翻。

 

1.3.关于中国的:1994年Lester Brow在他的《谁来养活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人口必然爆炸到自己无法养活自己。2008年,Lester Brow又在他的《Plan B 3.0一书中担心,如果中国人的汽车拥有量达到美国人的汽车拥有量,这个世界将“不堪设想”。

 

我认为,上述三条“警句”都有“吓唬人”的意思,但也都包含着一些真谛。

 

二、几条有用的曲线

2.1.实际上,大气人为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发生在1950年之后。1950年之前的二氧化碳增加主要由农业扩展所致(即:草原和森林的被清除)。



 

2.2.“国均”地来讲(下图A),美国在二氧化碳释放方面很是过份,但中国也不是不过份(注:下图只是1994年的资料。二十年后的2014年,中国的“国均”释放更不是不过份啦)。但是,“人均”地讲来(下图B),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释放量比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释放量小得很多(注:下图只是1994年的资料。二十年后的2014年,中国的“人均”释放增高了很不少)。这不,这件事(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释放量比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释放量小得很多)让我们很愤怒,“难道中国人不是人吗”的质问就变得很煽情啦。



 

2.3.欧洲人做得还行。下图(全球1971-2004年间的二氧化碳释放趋势)表明,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即:OECD North America)真的没有任何道德高度去教训别人的(因为他们的释放量一直在增加)。东欧和中亚国家(Non-OECD Europe and EECCA) 1990-2004年间二氧化碳释放的低水平(下图的红色线)与前苏联的解体有关,它们的释放量近年在恢复。很显然,亚洲(包括中国和印度)1971-2004年间二氧化碳释放量呈陡峻上升趋势。相反,西欧(即:OECD Europe)1971-2004年间的二氧化碳释放毫无上升趋势,这给西欧赋予了“批评别人多烧石油和煤炭”的道德高度。


 

实际上,环保意识和“防止全球变暖”意识在西欧早就深入人心了。我知道的两个例子。第一,丹麦为了响应“防止全球变暖”的号召,据说最近将两条高速公路封锁了:不让汽车行驶,只许骑自行车。第二,德国制定了高分辨率的“环境友好型景观规划”(Environment-friendly Landscape Planning)。他们正在普查规划─实施每一块土地(约100m X 100m的分辨率)的“生态潜能”:在考虑经济需要的前提下,将每块土地的水土保持碳储存土壤质量做到最佳(或准备做到最佳)。

 

2.4.我们正在面对挑战。下图显示,虽然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CO2释放强度(CO2 Emission Intensity)都一致在下降,但它们的下降根本无法抵消由人口和经济增长所导致的能耗的上升。我们(中国)的人口基数仍然很大,其增加速率也比发达国家快,而且经济发展的速率是高于任何其它国家的。因此,我们的能源消耗还得上升,伴随的是二氧化碳释放量的继续上升。我们的挑战有:(1)“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压力,(2)能源不独立的潜在“地缘政治”麻烦,(3)当然,还有污染问题。似乎是,除了获得“我们应有的燃烧权”外,我们还得比美国人更需要关注“新能源和新能源技术”!



  

 

注:我不打算在微博上讨论“全球变化”的细节问题,因为它们偏于“太专业”了。我在以后的博中还会偶尔地关注“我被引发表达欲望”的全球变化问题(科学问题和政治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885382.html

上一篇:老B,您可把我害苦啦
下一篇:“学匪”和“学棍”与“学霸”和“学术权贵”
收藏 IP: 117.146.17.*| 热度|

7 蔣勁松 曹聪 姚俊强 常顺利 王澄海 fumingxu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