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看到李敖说:赵元任的最大贡献便是将西方的逻辑理念引入中文。三件事让我对“中文科技写作”里的“逻辑不清现象之严重”有了体会:(1)给学生改毕业论文时常常被“逻辑跳跃”、“指代不清”、“转折不稳”、“是是而非”、“含糊其辞”、“成语接龙”、等等问题困扰着;(2)做了一年的国内某英文杂志的执行主编,处理了不少的国人稿件(英文的)。我遇到的最头疼问题不是英文问题(尽管英文确实不好),而是表述逻辑不清的问题(仍然是”逻辑跳跃”、“指代不清”、“转折不稳”、“是是而非”、“含糊其辞”、成语接龙”、等等);(3)自2000年起,我一直在上研究生的《地学英文写作》,此课的第一任务是“翻译一篇你(学生)认为写得较好且与你的方向相近的已发表的中文文章”。在改作业的过程中(既得熟悉中文原文,还得熟悉学生的翻译),我越来越觉得:不少不少的中文科技文章的表述是逻辑不清的(仍然是“逻辑跳跃”、“指代不清”、“转折不稳”、是是而非、含糊其辞、成语接龙”、等等)。
没有找到李敖关于逻辑问题的陈述,也没有找到赵元任的“适合我的胃口”的关于逻辑问题的陈述,但一小段翟华关于你逻辑的谈论引起了我的共鸣。
摘自翟华(2006-10-14)。
逻辑过程实际上是语言过程,推理的每一步骤都离不开语言。中国人不讲逻辑的根本原因是汉语中虽然有“逻”也有“辑”这个两个字,但原本却没有“逻辑”这个词。在《说文》中,“逻”的定义是“巡也”,也就是转悠着看,没有特定的目的。而“辑”在《说文》中是这样定义的:“车和辑也”,用“辑”字定义“辑”,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本身就不逻辑。在现代的意义上,“辑”基本上是“聚集”的意思,尤其是把把各种来源的材料经加工汇编在一起。那么,“逻”和“辑”这两个汉字又是怎样聚合在一起成为“逻辑”一词的呢?
近代中国从日本输入了大量的日语“外来语”,据估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 的,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方针”、“政策”、“申请”、“阶级”、“取缔”、“体育”、“经济”、“进化”、“科学”、“哲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抽象”等等都是如此。然而,唯独“逻辑”不属于日语外来词,在日语中对应英文logic的词是“論理”。《辞海》1999年版对“逻辑”的词源作了详细的解释:“英文logic的音译。导源于希腊语logos,有‘思想’、‘思维’、‘理性’、‘言语’等含义。……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logic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
“逻辑”一词进入汉语100多年,却还不足已改变千百年来中国人没有逻辑的头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明代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并居住近30年。他是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和京城的很多王公贵族和知名学者都有交往,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相当了解。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的日记经整理出版,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他在书中写道,“中国所熟习的惟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在他们那里,伦理学这门科学只是他们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 。
读到利玛窦所言之“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我立马想到了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格言”、“俗语”:“不打不相识”、“不是冤家不聚头”、“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说曹操曹操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风马牛不相及,逻辑安在??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金岳霖早在中学时代,按照逻辑推理出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句话作为前提,得出逻辑结论应该是“朋友如粪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