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博文

将科普进行到底

已有 3987 次阅读 2010-8-28 06:37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姜文来

 

科普就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相关的科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大众的过程,它对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将科普进行到底”,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踏踏实实地付之于行动,让其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公众土壤之中,开花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科普工作,早在2002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对科普工作顺利展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普工作还很繁重,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根据2007年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令人担忧: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2.25%,其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4%,城镇劳动人口为3.0%,农民为1.0%;让人惊诧的是,在党校和部分机关做的调查发现,竟然有2%的官员和公务员还心存迷信,相信求签、祈求神灵保佑;我国不同年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层次差异,年龄越大科学素质比例越低,60—69岁为1.3%50—59岁为1.5%40—49岁为1.9%30—39岁为3.0%18—29岁为3.5%2007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仅比2003年的1.98%提高了0.27个百分点。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我们不能不迅速采取行动,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人才培养土壤,加大科普力度,提高科普的效率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科技工作者对科普工作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第十五条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科技工作者掌握其领域的科学知识,对其进行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事实上,在科普工作中,科技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难以替代作用,在我国科普领域活跃着一批有志于科普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尽管如此,科技工作者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一些科技工作者只热衷于撰写只有圈子里才能读得懂的“论文”,对科普“不屑一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科技工作者考核体系不利于其从事科普工作,目前对科技工作者考核的重点是科技经费的数量、科技获奖情况和科技论著发表情况,科普工作根本不在这个体系范围之内,科普只是科技工作者“业余爱好”。其次,科技工作者缺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的能力,令其产生畏惧的心里,作者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我创作第一本科普著作《湿地》时候,第一稿专业性太强,犹如一本科研报告,公众肯定难以接受,只好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其艰辛困苦远比写一篇学术论文大。第三,对科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科普是“小儿科”,我是做科研的,重点是创新,做科普有什么创新之处?其实科普是一篇大文章,绝对不是“小儿科”,一部好的科普著作一定是深入浅出、小事情大道理的有用之作。以前我也有这种想法,但前不久作者创作《水资源探秘》科普著作,彻底地改变了这种观念,体会颇深。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博大精深,读懂水就读懂了人生,但如何将其展现给读者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苦思冥想,最后从水的奥秘、水文化奇葩、遨游水海、透视水资源危机和拯救水资源等5个方面揭开了水资源神秘的面纱,激发人们知水、爱水和护水的热情,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其创造过程耗费了我很多心血,也体会到科普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乐趣。                                                                                                                                                                                                                                                                                                                                                                                                                                                                                                                                                                                                                                                                                                                                                                                                                                                                       

科技工作者本身也是科普对象。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领域比较熟悉,但离开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就由专家转化为外行。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但他们也不是什么都懂的“大杂家,他们只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具有相对的权威性,跳出他的研究领域,其认知水平甚至比不上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一般科技工作者,这是科学事实,连院士们都不否认。那种认为院士是万能的观点不对的,本身就应该进行科普,对院士也应该进行科普没有错。自从工业化革命以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产生新的技术,新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广泛地传播,让公众得到充分理解,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也是非常必要的。我有一个朋友,在他的学术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其学术成就令人尊敬,我很敬佩他。但当我和他谈起环境问题时他显得很茫然,特别是我将科普著作《水资源探秘》送给他的时候,他提出的问题更让我吃惊,他看着一幅图片问道,这就是黄土高原吗,它在哪里?我就利用这个机会给他做了一次科普。当然,我离开我研究的水资源领域也是一个“无产者”,也需要进行学习才能了解其他领域科学知识,我从事科普工作,本身也是被科普的对象。

科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主要源于科学飞速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科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何保护环境需要科普,如何认识“绿色水利”要科普,如何看待航天要科普,.....,科学的每个领域都需要科普,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与生活有关。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学无止境,活到老,科普到老绝对是一个真理。

将科普进行到底,这不仅仅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期待着我国科普进入快速车道,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原载《中国科技奖励》杂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92-356925.html

上一篇:农村调研趣闻
下一篇:我的健康出行
收藏 IP: .*| 热度|

5 刘立 许培扬 刘庆丰 杨华磊 tjlrx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