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题目太绝,当天熬夜12点审完论文 精选

已有 18913 次阅读 2016-10-17 09: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题目太绝,当天熬夜12点审完论文

喻海良,字之亮,2016-10-17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科学网

这些年写了很多论文,每一次都为焦急等待评审建议而烦恼。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像我这种写论文已经相对成熟的人员,也会每隔几天登录期刊网页,看看是否有状态更新。很无奈,很少遇到“火箭速度”,我也曾经想过什么情况审稿人会快速处理稿件呢。

我现在基本上平均每一个礼拜会被邀请评审两篇论文,很多时候,也都是打印出来,好几篇论文积攒到一起,找一个心情好的礼拜天进行评审。至于审稿顺序,通常是文章短一些的(排版前20页左右的论文)先审,文章太长(超过60页)慢审。当然,除了极少数的论文真是忙的忘了,被编辑部写邮件提醒后才加急评审之外,基本上都能够在期刊规定时间内把评审意见提交上去,这样也算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的信用记录。

然而,上个礼拜五下午我收到一篇论文的评审邀请,在看完题目之后,让我兴致盎然。我在下班回家前,把论文下载并进行了打印。回家吃完饭后,陪孩子玩一会,他们就休息去了。而我便拿起这篇论文进行“阅读”。论文是某国外大学的人员写的,在没有看论文全文的之前,完全被论文的题目吸引了。论文的题目翻译过来大概是“采用**方法模拟再结晶行为与织构演变”。

如果有朋友做过**模拟,就知道这个方法是可以用来做再结晶行为,而且这样的工作有十几年了。在我读博士之前,我们实验室的一位老先生就**方法出版了一本专著。我师姐的博文论文题目就是关于方法模拟材料的再结晶行为。还有好几个学弟学妹也是做这个东东。如果作者论文题目只是“采用**方法模拟再结晶行为”,我可能就会拒绝评审这篇论文了,不会有太多营养,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这些年,学会了太多的拒绝评审论文的理由:(1Travel。这个理由太厉害了,很多期刊要求评审人两个礼拜内给出评审建议,如果评审专家在外旅行,自然没有时间帮助他们评审论文。(2Too busy。这个理由也非常合符道理,有影响力的教授经常会给出这样的理由。当然,人家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要求他花大量的时间帮助评审论文。(3Have collaboration。这个理由我也见过,个人感觉评审人拒绝处理稿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篇论文写得一般般,但又不是特别好意思去拒绝他们的稿件。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们思想简单,就是为了避嫌。(4Out ofmy research fields。这个我也见过。我在处理某一篇稿件的时候,邀请国外一位教授帮助评审,这位先生直言,这个工作他在很早以前做过,但很久不做了,然后建议邀请***进行评审。上面任何一条理由,我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够做到。人家的论文即使写的没有太多营养,即使发表了,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这一篇论文里面有一个关于“**模拟织构演变”,这个直接挑战我的知识储备。变形过程织构演变,一般是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在这个领域,我现在的课题组,毕业了好几个博士。正常情况下,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对材料进行计算,时间是非常长的,一个小的案例,也需要好几天才能够算完。另外,晶体塑性有限元现在还有一些局限性,比如不能够考虑变形过程中材料发生再结晶行为。也因此,这种方法目前在冷变形领域有所应用,而在热变形领域则无法涉足。然而,**模拟时间是非常短的,一个案例几分钟就搞定,也能够模拟再结晶行为。如果真如作者所言,他们采用**能够模拟织构演变,那么这个成果就是“逆天”了,不看看真可能会落伍于时代

由于论文的题目写的十分精彩,论文虽然也有好几十页,但是,我看的相对还是非常仔细。不知不觉,当看完全篇论文,已经到深夜12点了。然而,这篇论文的作者也让我十分生气,里面的内容,80%都是关于再结晶模拟,而后面关于晶体织构演变的部分完全不能够算数,没有任何实验进行验证,也因此,我又花了半小时提出了很多建议,并推荐“拒稿”(第二天,我重新检查了一下这篇论文,发现另一个审稿人也是神速给了“拒稿”)。我在评论中这么写到“ Idid not read any papers that the **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thetexture evolution during hot deformation processing. Generally, the CPFEM canbe used to study the texture evolution during deformation, but it cannot beused to study the hot deformation due to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Thus, if this paper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textureevolution combined with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t will be a great progress.This is the reason I read it just after my dinner.But, in my mind, the authors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突然之间觉得,如果国内有朋友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够解决我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而且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完全可以考虑以该思想去申请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如果让我评审,一定会给支持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009200.html

上一篇:看某校新政策,中文期刊将彻底退出职称评定?
下一篇:卸磨杀驴?协助指导几年,博士论文致谢居然没他名字
收藏 IP: 203.10.91.*| 热度|

10 王毅翔 赵凤光 黄仁勇 毛秀光 黄永义 刘伟 qzw zjzhaokeqin biofans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