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东水西调规划
在科学网上活跃着一批水利科学工作者,这些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深深地鼓舞了我,尤其是檀成龙的系列文章和他执着的精神是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与STS研究所的霍有光教授的研究都是很有成效的。总而言之,只要中国西部有了水,一切生态问题,绿洲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生态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最近发狂,和几个朋友到青海湖自驾游,然后翻过祁连山到达嘉峪关,来回三千公里,使我对中国的西部有了深深的感性体会。祁连山下绿洲可以和关中平原比美,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但是绿洲以外荒漠化土地和沙漠连片,大片的平坦地区寸草不生,令人感慨。也证明了我们的一个初步假设: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的主要制约因子是水分,而不是温度,积温和光照。青海湖畔油菜花成片上万亩,门源油菜花成片上万亩,张掖、武威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这些成就是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自己供养自己的潜力非常巨大。
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河流,它的规模和径流量远远超过当今的黄河,这条河流浩浩荡荡从天山脚下奔流到东海岸边。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逆流引水,把无限的水量从大海逆流引进到新疆地区,那么那里的灌溉农业就会非常发达。给予这个大胆的推想,我在谷歌地图上面寻找古代西部河流遗迹,最终发现了一条比较理想的东水西掉路线。表述如下:
首先,引水的源头不是渤海和东海,而是日本海,从日本海的彼得大帝湾(北纬42゜38′,东经130゜44′)引水进入东北平原,到达四平市的二龙山水库(北纬43゜11′,东经124゜50′,海拔220米)。然后沿着西北河谷进入双辽市(北纬43゜30′,东经123゜30′,海拔120米)。然后沿着河谷向西到达通辽市(北纬43゜37′,东经122゜13′,海拔180米),向西逆流沿着西拉木伦河到达德日苏宝龙嘎查(水库)(北纬43゜30′,东经118゜46′,海拔600米),作为中继站。继续逆流引水到达达里偌尔(北纬43゜17′,东经116゜38′,海拔1225米)。然后沿着自然水系流到“呼日查干卓尔”(北纬43゜23′,东经114゜52′,海拔1016米)。继续向西偏北方向自流到达巴彦舒图镇(北纬43゜16′,东经112゜55′,海拔941米)。在这里将来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从这个湖泊引水,沿着中国和蒙古边界的低洼地势向西一直可以引水到乌拉特后旗附近(北纬41゜29′,东经104゜55′,海拔780米),在这里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低洼湖泊。然后从这里向额济纳旗方向引水,沿着古旧河谷地貌,一直到达苏泊卓尔(北纬42゜18′,东经101゜15′,海拔903米)。从苏泊卓尔向南引水到酒泉市区(北纬40゜14′,东经98゜51′,海拔1250米).然后沿着丝绸之路引水进入新疆。翻过疏勒河河水(北纬40゜25′,东经96゜51′,海拔1433米)就能够自流进入新疆。在罗布泊以东地区可以分出两支河流进入南疆和北疆(就是天山以东地区)(北纬41゜23′,东经93゜10′,海拔1100米)。
当然有一条进入新疆北部的捷径,条件很好,但是需要经过外蒙古。新疆准格尔盆地海拔很低,相当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海拔高度,乌鲁木齐的海拔只有957米,艾里克湖泊(北纬45゜46′,东经85゜51′,)海拔只有246米,艾比湖(北纬44゜55′,东经82゜57′)海拔215米,无伦古湖(北纬47゜13′,东经87゜15′)海拔仅479米。可以肯定,如果大规模调水,在北疆地区讲会形成至少四个大型湖泊。南疆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海拔最低在东部的罗布泊地区(北纬40゜24′,东经90゜46′,海拔790米),由于引水首先到达罗布泊地区,所以,可以肯定罗布泊地区将会形成一个特大型湖泊。沿着天山南麓可以逆流引水灌溉,形成较大的绿洲。
以上是作者的全部总体设计。这个设计的特点是不必要引入渤海的水,而是从日本海或者牡丹江逆流引水,这样也可以灌溉东北平原地区,但是海水淡化问题比较突出。当然由于北日本海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水中盐分的溶解度较低,因此海水污染问题不是不能解决。日本海的水比较干净,而且和太平洋相连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虽然调水路线很长,但是有利地利用原来天然形成的河谷和古代低洼地形,在很长一段路程上实现了自流,利用天然湖泊和人工水库作为基站,所以大大节省成本。
在长达三千公里的调水路线上没有出现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山,地形起伏基本在可以控制的范围,所以能够极大地节省成本。
我们在调水过程中经过沙漠地区,高温地区和上坡地区的地区,可以考虑使用水蒸气引导技术,在低洼地区利用太阳能,自然的热能大量蒸发水蒸气,通过管道的吹送,放过高山后自然凝结。虽然用这个方法会减少调水量,但是能够实现自动化,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效果会很好。
可以利用沿途的风力发电然后引水;也可以利用干旱地区太阳能重组的条件实现太阳能引水;也可以利用沙漠地区的热能引水。等等方法降低引水成本。
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这个方案比从渤海引水西调的方案更有优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