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xiaoyingz

博文

简论劳动

已有 6881 次阅读 2010-8-7 11:50 |个人分类:社会科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定义, 生产力, 分类, 劳动

简论劳动

为什么要论述劳动,因为劳动的特殊作用,它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源动力,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劳动是构成价值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这样定义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是构成价值理论的基础。

所以,对于劳动的分析对于价值的变化规律有揭示作用。

第二,劳动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宣称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宣称是按资分配。所以,对劳动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明细按劳分配的内在机理。

第三,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衰退决定了要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再考察。这种考察是科学的穷理精神决定的,也是当前紧迫的任务。

第四,自从马克思理论建立以后,大机器就一直在排斥劳动,在排斥劳动力,使得世界劳动人民逐渐贫穷化,有的陷入相对贫穷,有的陷入绝对贫穷,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点马克思的原著和后来的人们都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

所以现在必须重新研究劳动。我们应该在尊重马克思对于劳动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概念对其进行再研究。

马克思把劳动从商品中抽象出来成为了价值,他把劳动在这里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且说人的活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他说“劳动不是商品,它本身没有价值”,这句话在区分“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的时候说出。只是对此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因而叫人难以理解。那么劳动没有价值,它有什么呢?它是什么呢?另外,他还分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等。

可以说,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分析很具体,很深刻,很独到,但是也是有缺点的。

缺点之一就是“人的劳动”本身又是什么?我们知道,现代科学和哲学都有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建立概念,以及对于概念本身的不断探索分析,最后要把原来的概念重新分解,重新分类,重新定义,一直到“公理”一级。例如欧式几何就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公理基础上的,在三个公理之上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在概念之上找出了一系列定律。我认为研究价值和劳动也应该用这种方法。现在再来看“劳动”这个概念,它在现代物理里面找不到,这说明她还能够分解和深入研究,它里面还是混合了多种成份。通过这种方法,即公理(属性)——概念——定律的方法来直接研究资本主义,然后把研究成果和马克思的原理论,也会发现里面自相矛盾的成分,理顺其中的逻辑关系,找出当前的问题。

缺点之二是,马克思的理论是100多年前建立的,而在这100多年时间中,社会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原来的概念是不能完全兼容这些新现象的(例如自动化在绝对排斥劳动者,机器人在绝对排斥劳动者),它要求现代人不需把这些概念从逻辑上理顺,从理论上兼容,从实践上可行。

我们在三大差别中就提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那么到底什么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要依赖于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必须抽象其成果。

货币是什么,货币的实质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其实质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化的标准劳动单位”。因为货币也是商品,它是物化的劳动,是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凝固,它是衡量其它商品中劳动量(价值)的标准“尺度”。所以,货币也与劳动有关系。

我本着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来著作的精神的原则,用符合现代科学技术概念的原则来重新分析劳动,并且重新分析马克思曾今分析过的东西。

劳动是什么?其实质的准确的定义是“劳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能量转化释放过程”。我认为这是对劳动最为准确的定义。在机器使用以前,只有人力和畜力的能量释放过程是“有序”的,其它的能量释放过程都是无序的。例如燃烧,爆炸,这些都是无序的释放,所以一开始这些现象都不能为人所用,所以就不能代替劳动。只有动物的畜力是有序释放的,但是畜力的有序释放没有目的性,所以也不能称为“劳动”。所以一开始,只有人类能够达到“有目的的有序释放能量”的目的,所以,人成为劳动的唯一合法主体。由于一开始劳动的目的性和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所以引起了劳动概念的神秘化,所以就使得人们误以为人类劳动不可代替,因而劳动剥削必须还给劳动者。

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发现人类劳动可以代替。例如,人类发现劳动可以代替的时候,首先使用了牛、马、驴、狗等动物的畜力。在人的监督和控制下,使得畜力“有目的有序地释放”,从而替代了人类劳动,减轻了体力消耗。

后来,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第一次使得能量可以按照人的意志“有序释放”了,1769年,瓦特发明了正真意义上的动力机,从而变为了“工作机”,人类第一次可以有效地控制使用能量。接着,19世纪中期发明了内燃机,进一步使能源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的同时能够有序、有控制地释放,从来用来制造使用价值。

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第一次使得人类可以通过有目的地控制能量有序释放达到驱动生产的目的,所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所谓的“生产力”就是用以驱动能量有目的有序释放的设备工具,这应该是物化的生产力的定义,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创造了许多知识(信息)。

然而,这一切还不能使人认识到劳动的本质,因为这些有序的控制和释放还没有达到自动化,完全排斥人类的程度,只是实现了大规模地生产。只有电力发明和使用以后才为“能量的有目的、精细化释放”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直到电力的发明和使用才使得完全排斥人的劳动成为可能。电力是一伙科学家和发明家劳力劳动的结果,法拉第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促使了电的研究,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而爱迪生在电力使用之前做出了一系列发明,并且于1879年后创造了一种直流电供电系统,1882年,尼古拉•费欣继爱迪生发明直流电后,发明了交流电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并创立了多相电力传输技术,从此电力才开始普及,与自动化和电有关的一切发明才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才出现了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使用第一次使得能量能够完全按照人的意志有序地,有控制地,精确地释放,从而为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然而,马克思已经于1883314日去世。他去世的时候才是电力刚刚开始发明的时候,他不可能按照这种新能源的发现和运用而重新定义“劳动”概念,也不可能重新预言新能源带给工人阶级的变化,也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论述机器完全排斥工人的原因。

通过19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不断研究探索,现在人们都知道,一种物质必须有三种属性,一种属性是“物质属性”,一种属性是“能量属性”,第三种属性是“信息”属性。任何物质都有这三种属性。那么商品有没有这三种属性呢?有。商品的价值就是固化在商品中的能量属性和信息属性,而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同时固化了这三种属性。之所以没有价值的物质属性是因为价值本身就是抽象出来的概念。

尽管能源的可控制,有序释放地利用是劳动被替代的原因之一,但是有一种劳动是能源不可替代的,就是脑力劳动中的许多思维方式。根据这些情况,根据物质的三种属性,我们把劳动重新划分。划分为能量释放的劳动叫“耗能型劳动”,划分为以控制信息的劳动叫“控制性劳动”,以及任何电脑和机器不能替代的以人类特有智慧为基础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本身还可以转化演绎为“控制性劳动”。可以看出所谓的劳动就是能量释放和信息控制的综合体,他同时具备能量和信息的属性。人类劳动的特殊性就在于,人类可以处理信息并且把处理过的信息作为目的来控制能量的消耗,所以人类劳动实际上是可控性消耗能量,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综合体。它向耗能方面偏重就是“体力劳动”,向信息处理方向偏重,就是“脑力劳动”,两者结合处理复杂的事情就是“创造性劳动”。而“控制性劳动”就其本质来说是简单的信息处理劳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过程实际上就是能量的消耗过程,信息和能量也是一对双胞胎,一刻也不能分离。

所以,所谓“体力劳动”就是耗能型劳动和控制性劳动的综合体,这两种劳动在电力使用时代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所以就出现了机器完全排斥人的情况。而脑力劳动则是控制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综合体,其中只有控制性劳动在电力时代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人类对于创造性劳动的依赖程度却比以前大大加强了。

因为要把人类劳动转化为对人的依存度很小的电力使用,要把生产以外的无序的作为变为有序的,可控制的管理必须更多地使用创造性思维。

所谓生产力的提高,其根本就在于把人的耗能性劳动完全从对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而改变为机器的使用,而机器的使用则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和对能源的依赖。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可以把人的一部分处理信息的能力转化为机器的操作程式,或者机器运转的程序(电脑程序),从而代替一部分人的控制性劳动。自从把控制性消耗能量和程序性处理能力赋予机器以后,机器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远远比人自身更加高超的效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所以机器排斥工人,排斥蓝领的实质是电力器械排斥了人类中消耗能量的简单形式,排斥了控制程式的控制性劳动,但是对于创造性劳动的依存度和目的性更大更强了。

由于这种排斥的进行,使得本来属于可变资本的资本逐渐转移到了不变资本中,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增加了。这样,资本家所榨取的剩余价值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大地增加了。最后,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完全把一线工人的可变资本减少到了“零”。而对于二线工人,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依存度更大了,出现了所谓的“白领阶层”。“白领阶层”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工人,只不过从事的是控制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管理人员是典型的控制性劳动工人,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是典型的创造性劳动工人,尽管他们不再以出卖体力为特征,但是他们只是不再进行耗能型劳动而已,资本家对于他们的剥削丝毫没有减少,他们依然是以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为特征的,尽管他们的数量比资本主义初期大得多,但是还是比蓝领工人的数量少了很多,从而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每个白领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比过去的蓝领多得多了,尽管资本家给白领的劳动力价格比原来高很多,但是每个白领给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率却提高了,资本家积累剩余价值的速度更快了。所以白领阶层的出现使得白领工人陷入“相对贫穷”的境地。而由此产生的更多的失业者陷入了绝对贫穷的境地,所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的贫富悬殊就更大了,而不是减小了。

资本家排斥工人的结果是排斥了工人的耗能型劳动,所以资本家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加了,消耗能源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所以必然产生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就是全世界对于能量的消耗极大地增加了,全世界经济和社会对于能源的依赖性极大地增加了,从而由于使用能源出现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紧迫地提到面前了,而全世界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以及其后危机越来越大了。

因为电力的从在而导致电脑的发明,从而部分地代替人的大脑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人的大脑也是一个“电力系统”,所以,加在人的思维上面的许多神秘东西被逐渐去除了。但是毕竟人的大脑是一个生物电电力系统,有他的特殊之处,电脑又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所以人脑的许多创造性劳动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这就是说,尽管现代工厂绝对地排斥耗能型劳动,部分地排斥控制性程式性劳动,但是却完全不能排斥人的创造性劳动。相反由于竞争劲烈,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新思维等的要求,资本家对于创造性的依赖程度极大地增加了。工人从工厂一线退出来,相当一部分进入了管理、销售、运输等生产二线,还有一部分人由于有高知识技能被转移到生产三线——“创造一线”,进入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或者依附于大的工厂企业,或者独立于工厂企业而成为社会之一部分,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分析,第一,所谓生产力的提高就是把人类的耗能性劳动逐步地转化为机器有序耗能的过程,在有了电力能够精确控制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又把部分信息处理和控制能力赋予了机器。所以生产力的提高过程就是机器替代人的过程,机器排斥人的过程,这种过程从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在进行,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减速,而是极大地加速了。第二,劳动被排斥从而劳动力大量失业,相对过剩人口绝对地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和广大人民的绝对贫困是必然发生的,这是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第三,生产力排斥的是人的耗能型劳动和部分信息控制劳动,但是对于创造性劳动的依赖极大地增强了,这个趋势使得工人的种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他们从生产一线逐渐转移到了生产二线、转移到了销售一线,转移到了管理一线和技术一线,从而把劳动者从蓝领逐渐变为白领,然而其趋势是把白领的数量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当电脑逐渐普及的时候,白领也成为了被排挤对象了。未来的资本主义白领(知识分子)失业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会大量存在。第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用以交换的构成市场经济根本的货币本身也在动摇。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在金属上的固化,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他的衡量标准是劳动,但是劳动在现代社会却出现了如此激烈地分化,所以现代生产力本身在逐渐消融货币的根源。货币和劳动的相关性已经越来越弱了。当然,将来用什么来代替货币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第五,劳动从过去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其它动物没有这种能力。但是不能因此把人类劳动神秘化。现代社会越来越证明人类劳动可以通过劳动把他的一部分功能分异出来,直接赋予机器,从而把人类劳动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类劳动本质上来说是信息处理和能量控制性释放的统一体,由于人类有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就显得人类劳动不同于别的所有动物。第六,由于劳动本身发生了许多变化,有更多的可研究之处,所以“按劳分配”制度本身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过去我们的实践来看,按劳分配在实践上有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脑力劳动”的量和强度很难估算,所以脑力劳动一直被人们误解,尤其是其效果总是无法准确预知和测量;第二个缺点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十分尖锐和突出,没有解决。第七,通过劳动的机器转移把资本构成中的可变资本的一部分转变为不变资本,从而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使得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更多了,同时资本家占有的也就更多了,资本家剥削劳动力的程度更重了,现在的劳动越来越费精神费脑力,难度极大地增加了。所以资本主义矛盾更加突出了。

以上就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现在来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我们上面分析了机器是如何排斥劳动者的,机器排斥劳动者并不是把劳动者排除在劳动之外,不是劳动者不再劳动了,而是把劳动者的劳动变为了“私人劳动”。这种排斥是把劳动者从“社会劳动”变为“私人劳动”了。所谓“社会劳动”就是指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社会劳动可以用以交换自己的生活用品,可以以货币形式存在。而私人劳动则是劳动者以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劳动,不用于交换和出卖的劳动。私人劳动就是只产生使用价值而不产生价值的劳动,社会劳动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应该产生的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

首先我们按照这个定义来看那些劳动是私人劳动:

第一,家庭妇女的全部劳动都是私人劳动。

第二,自发的社会研究者和科学研究者的个人行为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例如,我们国家网上有几十万个博客,他们都在写博文,但是大多数博客尽管博文写得很好,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分钱回报,这写博客的劳动就是私人劳动。又例如马克思一生都在为社会进步做奋斗,尽管他推动了社会极大进步,尽管他的不朽著作虽然光耀千古,但是他在生之年没有从来没有从社会得到财富回报,因为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又比如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私人行为等等。

第三,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私人劳动。尽管硕士和博士们很辛苦,但是他们还是只能得到极少量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的劳动是私人劳动没有买家。

第四,农民的义务劳动是私人劳动,义务劳动其实产生了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可能被无偿占有了,可能变为自己的财富也可能部分地变为别人的财富。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义务植树活动。

第五,失业者为了自己生活所付出的全部劳动都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类似于“自给自足”式劳动,目的只是为了活命。失业者不会从社会得到一点货币补偿,他们的产品也不用来交换。

第六,从业者在业余时间为了自己或者人所做的劳动。例如“雷锋”在工作之余所做的劳动。在职人员的见义勇为等等。

私人劳动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只产生使用价值,而不产生价值。

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都能促使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财富,所以和社会劳动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功能。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有深刻的矛盾。从事社会劳动的人从社会整体上来说存在剥削私人劳动者的客观事实。

例如在我国,人们进入事业单位、进入国家机关和进入国家企业单位的竞争很激烈,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很高,如果进去或者外出找到了活就把自己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变为了社会劳动,所以就能获得货币报酬,这个报酬的购买力再小也比私人劳动的“零购买力”强。所以,在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私人劳动积极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动力,所以尽管剥削很严重,但是大批农民工还是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但是,三十年后,这种转化逐渐完成的时候,劳资矛盾就占了突出位置了。

资本主义它用机器在大规模地排斥劳动力,造成了极多的失业者,所以资本主义在以极大规模创造社会劳动的同时也就在以极大规模创造私人劳动,使得这部分劳动者没有任何能力从大规模社会生产中获得自己的生活必须品,所以资本主义在创造商品的时候却在消灭商品购买力,从而出现产品过剩,出现商品销售危机,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作为社会主义,它克服经济危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一定途径把私人劳动变为社会劳动,同时兼顾利用私人劳动成果,创造社会财富。这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615-350755.html

上一篇:资本主义总公式的推导
下一篇:面对舟曲洪灾我黯然无泪
收藏 IP: .*| 热度|

3 孙学军 侯成亚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