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河的最大问题是太烧钱
去年年底在调水方面出现了一个红旗河规划,规划一公开,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赞誉之声不绝,质疑之声欠缺。其实从调水路线上来说,我也比较赞成这个方案。因为的确象调水规划上说的,该路线避免了高海拔冻融地区,该路线能够调取更多的水资源,该路线一路下坡全程自流。但是,技术的可行性也有多种选择,技术的进步可以把不可能转变为可能,技术上路线上可行也不能代表经济上可行。所以,我还是愿意把我对这个规划的疑问写出来。
首先,这个工程规划的路线太长,完全没有必要。红旗河工程的总长度为6188公里,调水量是600亿立方,恰好相当于一条黄河。而黄河的总长度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3万平方公里。红旗河工程的总长度居然要比黄河还长724公里。工程规划的路线太长会引起以下问题:第一,横穿的河流太多,工程难度增大。第二,工程本身破坏原生水系,破坏原生生态,引起水生态和群落生态问题。第三,工程工期太长,工期长并不是好事。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再过5年也许在某些方面就会获得重大突破,所以工程还没有完成就可能被抛弃。这一点是完全可能的。例如藏青超长隧道,直线距离只有700公里,实际上现有的技术条件就可以打通,目前每月掘进一公里已经实现,但是由于人们期待更快的速度,希望能够月掘进5公里以上,所以才对超长隧道小心翼翼。一旦藏青超长隧道打通,那么调水距离缩短2000多公里,从甘肃西部到塔里木盆地的一段红旗河将全部报废。第四,由于工程太长,没有把握住要点,不具备经济可行性。我不明白,既然把水已经调到了甘肃,为什么不就地治理荒漠化,给民勤、中卫、陇西一带用水,却要舍近求远,把水调到塔里木?实际上如果把红旗河工程分开,成为两个工程,一个是藏青超长隧道工程,一个是滇水入甘工程,那么引水路线的主干道可以缩短3000多公里。
其次,这个工程设计的穿越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方法似乎并不科学。工程上所说的雅鲁藏布江上海拔在2588的地方在哪里?从谷歌地球上看,这个地方在派镇(北纬29°30′14″,东经94°51′02″海拔3036米)以东50公里的地方(北纬29°45′54″,东经95°02′53″海拔2588米),雅鲁藏布江的主干道上再不能找到第二个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南面和北面都是雪山,更不可能的是从这个地方引水要两次穿过雅鲁藏布江主干道,所以基本不可能。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有三个控制点,一个是雅鲁藏布江和帕隆藏布江的交汇点(北纬29°52′31″,东经95°07′21″海拔1575米),尽管这里水量丰富,但是这里的江面海拔只有1575米,不可能实现江水自流,而且红旗河要向东引水,也要两次穿过雅鲁藏布江主干道。一般来说,一个理想的引水点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1,引水点高程高于目的地高程,这样会形成自流。2,引水点应该处在丰水区或者几个河流的交汇点,这样才能够有水,3,从引水点到受水点中间的工程量少,弯路少。4,施工点交通方便,场地开阔,便于施工。但是,当我们用以上四个标准来衡量的时候,发现藏南到怒江很难有这样的引水地点。说实在,要做到第一条也很难。所以,我对红旗河的藏南引水点很怀疑。我的观点和霍有光老师的观点基本相同。
第三,这个工程工期长,太烧钱,并不具备经济可行性。虽然红旗河目前的选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有若干个取代工程,而该工程长度比黄河长,投资预算更加高达4万亿。投资额度相当于中国每一个人投资3500元,是三峡水库投资额的33倍。但是,收益却并不明确。如果用此投资额去除以调水量,可以发现每一立方的水的投资额达到了67元,至少需要20年才能够收回成本。我们已经计算过,藏青超长隧道全长700公里,如果按照每公里3亿元的投资,那么只需要2000亿元就可以建成,是红旗河工程的百分之五。一般隧道的修建成本是每公里不足一亿元。而红旗河的隧道总长度超过了700公里,仅仅从怒江到渭河上游的隧道长度就超过900公里。红旗河宣称可以再造20万平方公里的良田,但是我看藏青超长隧道的引水量也可以再造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20万平方公里良田。
第四,红旗河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仅仅只有部分路段。在我看来,红旗河工程只有从怒江到甘肃这1700公里是科学合理的,其它的路线设计均不合理。我也看中了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程线。我写了一篇文章专门研究了这条调水路线。这条从怒江到甘肃的引水思路是这样,以甘肃陇西高原的高点渭源县县城的海拔1900米高程为控制点,向怒江方向寻找水源地,确保每一个路段都高于1900米,而且需要频繁向河流河谷靠拢,最后到达怒江的地点在(北纬28°52′25″,东经98°08′43″海拔2050米)左右,路途上避开了海拔只有1500多米的岷江河谷和大渡河河谷。而红旗河规划大体上和我的思路规划的路线一致,可以断定,他们也是使用高程控制法和河流交汇的。目前看,由于陇西高原的海拔普遍在1900左右,所以以1900米为最低控制高程是合理的,可以最大幅度地减少隧洞的长度,也可以最大程度地让缺水地区的大多数使用调来的水,避免钱正英所说的“水在山下,人在山下,无法用水”的问题。2000米高程上可以避免冻融,经过的河流丰水区也多,而且可以有效绕着青藏高原东边缘规划路线,同时能够全程自流,所以说这一段路线是合理的。低于这个海拔就不可能全程自流,甚至不可能拼凑到一起,海拔也会忽高忽低。但是除过这一段以外,红旗河的规划就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了。首先,舍近求远调水是不合理的。陇西高原也很缺水,河西走廊也很缺水,宁夏也很缺水,内蒙古西部也很缺水,为什么舍近求远把水调到塔里木盆地?第二,这些工程需要穿过多条河流,钻很长的浅埋隧道,架设多个渡槽,工程的难度很大。从陇西高原到塔里木盆地西部长度超过2500公里,全部是干旱区,随着河渠的延长,水渠的工程难度加大,水渠本身对于当地的交通、河流和村镇的阻碍不便越来越明显。将来的维护成本也会居高不下。
第五点质疑是规划者对于调水量的计算和用水量的计算非常不匹配。红旗河计划每年调水600亿立方,相当于一条黄河,经过魏建宏复核计算,基本能够达到规划水量。但是,在我看来,尽管调水量600亿立方可以保证,但是用水量计算并不科学。如果这些水用来供给各个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那么水量无疑足够了。但是,用来浇灌农田就远远不够了。如果按照胡焕庸线的标准,即400毫米灌溉标准,每亩地每年用水250立方,那么600亿立方水全部用来浇灌,能够满足16万平方公里的需求,使用节能措施则可以满足20万平方公里良田需求。但是这是全部水量,工业和生活用水会接近一半。所以只可能灌溉10万平方公里农田。而西北的荒漠化和沙漠土地面积远远超过50万平方公里,干旱区缺水地区更是在130万平方公里以上。所以,引水成功以后依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得不到水,因此有些渠段必然报废。最有可能报废的是“春风河”河段,因为这一段的政治意义不大,经济效益没有向东流的河段的好。“红延河”和“漠北河”部分报废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六点质疑是隧洞的调水量有限问题。按照每年0.32亿秒计算,每年调水量600亿立方,在陇南地区的隧洞每秒就需要流淌1875立方的水,假如水流速度为5米每秒,那么隧道的截面积就达到了375平方。这时候的隧洞半径需要达到11米,直径需要22米。这样大的直径国内目前没有。如果考虑到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区别,那么很显然,一个隧洞不能解决问题。一般需要2—4个隧洞。同样,渠道的宽度也一般地需要200米宽。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更多的占地,特别是基本无法通过城市和峡谷,沿途会引起严重的土壤侵蚀。要防止土壤侵蚀,则需要更高的施工标准,更大的费用。
第七点担心是水渠的破损问题。如此大量的调水,其水渠的截面积如此之大,工程量如此之大,水渠很宽很深,当这些水渠需要沿着等高线逐渐下降的时候,必然修建悬空的河床,但是悬空河的最大的缺点是容易破损漏水。而且,这种悬空河的修建难度非常大,3米深的悬空河就需要125米宽,4米深的悬空河就需要94米宽,这样宽这样深的悬空河历史上没有。即便不是悬空河,其水量也会给象白龙江、渭河等中小河流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太阳暴晒、冬春冻融、白天夜晚张裂、地震等等原因,这种水渠的漏水问题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沿途损失不可避免,长期的土壤侵蚀,基地塌陷不可避免。
第八个问题,按照红旗河调水工程的方案,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将不会得到一点点水,尤其是青海。这很显然是一种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中国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只有长江、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澜沧江,如果把有限的水资源偏向性的分配,那么其它地区将永远失去发展机会。所以我认为,调水不应该一篮子解决问题。
鉴于以上理由,鉴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我认为红旗河工程应该有几个取代工程,然后均匀分配水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水资源的均匀分配,又有利于分解单个工程的巨大难度和压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