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xiaoyingz

博文

藏水入疆比较理想的隧道路径

已有 10303 次阅读 2017-11-22 18:57 |个人分类:气候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路径, 隧道, 藏水入疆

藏水入疆比较理想的隧道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里远博士提出一个藏水入疆隧道工程建议,文章是《藏水入疆直通隧道工程规划建议》。对于这个规划,如果技术允许,我是非常赞同的。但是经过研究,我对这个建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提出一个修改建议。

刘里远博士提出隧道的出水口放在格尔木(北纬36°2423″,东经94°5457″海拔2824米)。这个我很赞同。格尔木附近海拔2800米左右,它是入藏公路和铁路的中枢,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把水引到此处具有战略意义。另外格尔木的北面和西北是巨大的盐湖,面积广大,海拔一般在2780米到2680之间,因此从此处出水可以就地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湖泊的西北,阿尔金山附近有一个天然的低洼地,是古代湖泊的遗址,我给它起一个代号“2722”(北纬38°4754″,东经92°1914″海拔2722米),从2722往北就是阿尔金山的一个豁口,豁口上有一个古代河流的河床遗址,我们取名“2601”(北纬39°0820″,东经92°1834″海拔2601米)。从27222601可以取直线修一条水渠,水渠的长度仅仅为47公里。这样就能够把水从柴达木盆地引入塔里木盆地(如图)。从地图上看,格尔木在西藏林芝的正北方向,所以,把格尔木作为出水口是很合理的。

刘里远博士提出隧道的入水口放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错噶列卜”(北纬29°4610″,东经95°327″海拔2722米)(下图中红色标记)。他这个引水点很明显不合理。因为在这个引水点的北面有两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帕隆藏布江,它们的河床海拔在2700米以下。这样一来隧洞的水会流到支流中,顺着支流重新回到雅鲁藏布江干流,所以不会引水。(如图)。那么理想的引水点在哪里?理想的引水点应该符合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海拔在2800米以上,高于格尔木海拔;第二个条件是入口的北面没有海拔低于2800米的外流河,也就是要求它在雅鲁藏布江北支流上。 第三个条件是引水点应该在雪线以下,这一带雪线大约是3100米。第四个条件是距离格尔木距离最短。根据这四个条件,我选出了一个理想的引水点,取名“理想的引水点” (北纬30°2256″,东经94°3415″海拔2930米) 。“理想的引水点”位于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帕隆藏布江中断的一个峡谷中,从“理想的引水点”到格尔木的距离是680公里。比刘里远博士提出的路线距离减少70公里。但是,实际上这里取水娶不到多少水,所以必须在雅鲁藏布江的主干道上修建一座水库,把水头抬升到2950左右,才能引到水。

为什么必须把水头控制在2950以下,这里有几点考虑。第一点是水库的水头不能淹没林芝城市,林芝城的海拔是2980米。第二点是能够保证引水点的海拔比格尔木出水口高出一百多米,格尔木的海拔是2824米,所以它应该在2924米以上。第三点考虑是入水口的海拔不能比主干道的海拔相差太大。但是这一条实在比较困难。我们经过反复核查,最后确定需要修建一个重力坝来抬高水头,这个水库的坝址必须在雅鲁藏布江主干道上,应该能够具有最大的引水效果。在地图上同时具备在主干道上,能够淹没“理想的引水点”,只有“重力坝坝址”这个地方(北纬29°4931″,东经95°1509″海拔1208米)。这个地方位于雅鲁藏布江主干道上,两边5公里范围内就可以上升到3100米左右,雪山夹持,河道狭窄,比较理想,水量丰富。周围有比较多的土壤岩石资源可以利用。唯一的缺点是从河床到坝面高差达到了1700米,似乎比较困难。但是由于使用重力坝,这个问题可以解决,重力坝的地基可以宽一点。


至于如何施工,我基本同意刘里远博士的提案,从七个地点同时打斜洞施工,这个施工点最后作为从通天河,多彩曲河,怒江等河流的水进入隧道。由于落差较大,甚至可以安装深洞发电机组来发电。隧道和各个河道的交叉点如图

上图中写的“高原入水口”1234分别是和河流的交汇点。隧道总长度680公里,非常经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615-1086381.html

上一篇:湿症的症状以及物理治疗
下一篇:中国最大的污染源是什么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