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行进扫描(OTF)(二)

已有 3004 次阅读 2013-3-26 19:49 |个人分类:知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行进扫描, OTF

        以前讲过行进扫描的大致原理(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659403),提到了扫描速度和平滑函数。这些因素都是行进扫描的关键。但是,除了这些因素,要进行成功的行进扫描观测还需要仔细考虑其他一些因素。
        行进扫描是在望远镜波束运动过程中记录数据,原则上波束顶点在一个几何点上停留的时间是无穷小。所以每次记录的数据都来自很多点的贡献(波束顶点在积分时间(dump-time,扫描中每两次记录数据的间隔时间)内通过了一系列点)。在积分时间内波束运动的距离必须小于半个波束,否则信息会丢失。通常要求波束在运动一个波束的距离内至少记录3次数据(3 dumps),为了达到更好的观测效果,可以在一个波束距离内记录6次或更多次数据。根据以往望远镜的观测经验,积分时间应最好为1秒或稍短,若计算能力跟不上,也可以将积分时间设为2秒,但不宜再长。由此就可以计算扫描速度(留作思考题)。
         上一篇中没有仔细说的问题是参考源观测。一般在进行一条扫描的前后都需要观测参考源(在源-离源(ON-OFF)观测),为了尽量减小参考源观测时随机噪声对最终数据的影响,要求参考源离源观测的时间至少为扫描观测时间的平方根(例如,扫描是225次1秒积分,那么参考源离源观测时间至少应该为15秒)。
          原则上,每一条扫描的时间没有限制,但是也不能太长。原因在于,地球在自转,如果时间太长,扫描开始时和结束时的多普勒改正相差比较大,会造成频率误差。通常300秒扫描,这个误差是0.1km/s。如果行进扫描不进行对地球自转的多普勒改正,那么每条扫描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0秒太多。此外,太长的扫描也会导致基线改正的困难。
          所以可以估计一个典型的观测周期所需的时间。一次典型观测周期为定标-参考源离源观测-行进扫描-参考源离源观测-参考源观测。通常要求实际扫描的时间是所需扫描时间的1.02倍(留2%的冗余量)。那么通常300秒的扫描需要扫描306秒,参考源离源观测时间大约为$\sqrt{306}=18$秒。假设参考源在源观测时间为30秒(大概值,这个值和行进扫描时间没太大关系,至少没有参考源离源观测时间那样的关系),定标时间为60秒。那么,总的观测时间为306+18+30+60=414秒。
          从上面已经可以看出,行进扫描对每个点的积分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达到更长的积分时间,可以进行多次扫描。但是根据之前的经验,多次扫描叠加的效果在叠加次数大于100后变得不好。而事实上很少有观测进行多于10次扫描并叠加数据。
 
参考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674218.html

上一篇:"梦想"照进现实(一)月基射电望远镜和月球同步轨道
下一篇:寻找“不可能”的原因
收藏 IP: 123.113.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