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是IAU大会的开幕式,领导人也要来讲话,不过我对此类活动向来没有兴趣,所以今天的总结是半天的。报告依然非常多,我主要还是听星际介质、恒星形成方面的报告。
今天讲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分子氢的观测。分子氢其实本身是有可能发射谱线的,不过条件是温度应达到较高(例如200K才能是J=2的能级有足够的布居数)。
而通常分子氢是冷的(10-50K),密度较大的(大于$10^4rm
cm^{-3}$),密度较大也使得分子氢可以维持较低的温度。也就是说即使能直接观测到分子氢的辐射,也无法完整地得到分子氢的含量。实际上采用的方法
是用其他示踪物来间接观测,最常见的是CO和尘埃。原因在于CO的激发靠的是和分子氢的碰撞,因而CO谱线的强度反映了分子氢的多少。而分子氢需要在尘埃表面形成,因而二者也有关系。
由CO或尘埃得到分子氢含量都需要用到转换因子。对于CO,这个因子叫做X因子。可以想象,这样的因子不会是常数,最近的观测表明,在尘埃消光较小的环境中,X因子可以很大,它和消光$A_V$的关系为$Xpropto
A_V^{-2.8}$。而对于尘埃,需要当心椭圆星系,因为此类星系也有红外辐射,而实际的气体含量较少。
另外还看了几张张贴报告,主要偏技术:NH$_3$谱线频率、强度的理论计算、CO谱线系的自动拟合。这些工作都很重要,都是杠杠的,不过我没有能力干这个,看看就得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604497.html
上一篇:
IAU大会参会总结(一)恒星形成报告观感及其他下一篇:
旅行杂记(三)游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