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stra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straw

博文

城市生态新文章推荐3月25日-4月9日

已有 3275 次阅读 2017-4-10 08:56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城市生态, 新论文

首发于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公众号


2017年4月9日


重点关注

城市绿化的形式和功能

Tan and Jim

Springer 2017

http://www.springer.com/la/book/9789811041112


   在城市生态学家的眼里,城市绿化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新加坡国立大学的Tan Puay Yok 教授和香港大学的 Jim Chi Yung 教授组织了多名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化方面的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该书系统地讨论了城市绿化和城市环境、生物多样性及人类福祉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城市绿化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类的福祉的方法。正如象伟宁教授在为该书所做的绪言中提到:我希望读者除了从Tan Puay Yok 教授和Jim Chi Yung 教授及其他作者慷慨和精心地分享的城市绿化研究中受益外,还能从生态智慧的视角认识到该书所展现的研究和实践的连贯性的优点  


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和需求的失衡

Wei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25: 15-2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2041616304442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和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定量化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从而找到供应和需求发生错位的地区,这也往往是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但是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有不同的方法。Wei 等人在Ecosystem Services上发表了一篇综述,系统地评述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和需求综合评估的进展。他们发现消费、偏好和经济价值指标常常被用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制图法、参与式方法、模型是综合评估常用的方法;而造成需求和供应失衡的原因通常是两者间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尺度。最后他们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应和需求的框架。这篇综述能够为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作的研究和管理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和思路。


城市生物多样性测量指标

Deslauriers et al.,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17300912


   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状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2009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CBI),也称为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被正式采用作为衡量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指数。该指数由23个子指标构成,分别衡量城市中的自然生物多样性,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服务的管制和管理等三个方面。目前对CBI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应用上,对指标的本身的研究不多。Deslauriers 等针对CBI中的第二个子指标连接度做了分析,提出来需要考虑有效的网格大小和斑块内部的连接度和障碍。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在城市规划中应用CBI并不容易,少有城市规划者采用该指数进行分析。这篇文章是众多试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的工作之一,这将继续是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发展的重点。


规划可持续城市

Fu and Zha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63: 55-6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7397516310852


   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突出体现是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都还处于早期的建设阶段,对其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还为时尚早,但从这些城市的规划中还是能够预测未来的这些城市发展的一些趋势。Fu and Zhang 对中国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传统的新城建设的十二份总体规划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比了这些规划在规划原则、经济和工业,以及景观和交通等方面的异同,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如低碳新城镇建设重点提倡生产的可持续性、但对经济中的工业整合和工业转型等关注不均衡等。作者在最后指出总体规划只是反映了在开始时对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构想。但未来在这些总体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城市究竟会如何发展绝对是一个值得更多研究的问题。


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的再分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影响

Pecl et al.

Science, 355: 1389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ai9214


   未来的气候变化注定要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物种分布的改变就是其中最明显的后果。Pecl等人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物种分布改变及其导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后果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在气候变化下物种都倾向于停留在适合他们的环境中,因此在陆地上物种向高海拔、更冷的地区迁徙;在海里的物种向更深更冷的层次移动。由于不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这会影响到物种间关键的相互联系,同时生成新的联系。这些改变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人类的福祉。他们用北极地区的物种分布变化引起北极变绿的例子及蚊子分布区域变化引起的蚊子作为媒介传播的疾病的变化的例子说明了以上观点。同时,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植被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反馈的例子说明了物种分布的改变将对气候产生的反馈作用。最后作者提出了如何管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该不该喂食野鸟?

Reynolds et al.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5: 24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evo.2017.00024/full


   喂食野鸟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人和野生动物互动的方式,但为什么公众要喂食野鸟?这对鸟类来说是否会产生对人工喂食的依赖性?是否会改变城市鸟类的种类组成?是否会影响如禽流感等鸟类携带的传染疾病的传播?Reynolds 对这些研究问题进行了文献分析。通过对比北半球和南半球城市喂食野鸟的行为,他们发现居民喂食野鸟的最浅显动机是出于想在近距离看到鸟类,并保持它们的存在和福祉。而对于喂食野鸟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如对人类的依赖、传播疾病、营养不良、吸引捕食者等当前的研究并不能够提供严谨的科学证据。在新西兰,在喂食一段时间后停止喂食野鸟被发现对一些鸟类的影响较大,如麻雀和珠颈斑鸠等外来种。作者最后指出了在研究城市中人类喂食野鸟方面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


是否该抛弃环境过滤效应理论?

Cadotte and Tucker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7

http://dx.doi.org/10.1016/j.tree.2017.03.004


   环境过滤效应(Environmental filtering)是经典的生态学理论,也是解释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主要理论依据(参见Williams et al., Journal of Ecology 2009, 97:4-9)。但近来有学者对环境过滤效应理论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环境改变产生的对物种的过滤效应采用物种竞争理论同样能够解释。Cadotte and Tucker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环境不但能够通过存活来直接影响物种的组成,还可以通过影响竞争来产生间接效应。如果物种的种群增长速率随环境梯度而变化,那么竞争产生的排除作用同样随环境而变化。在使用观察性研究来探索环境过滤效应时,不但要关注物种组成的数据,还要观测物种数量、种群增长或性状与环境的相关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Fan et 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156: 272-28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17305789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是一个源于欧洲的环境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根据欧盟的定义:“是采用受自然激发的,持续地受到自然支持,并利用自然的鲜活的解决方法;在有效利用资源和灵活改变的态度下,解决各种社会挑战,并同时提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益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欧美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源于欧洲的体系在中国是否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呢?Fan等人对比分析了上海和巴塞罗那的城市建成区和绿地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发现经济发展、后工业化进程、以及追逐在世界城市中的排名都是两个城市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驱动因素。她们同时指出不同的制度体系是引起巴塞罗那和上海城市绿地扩张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食物-能源-水系统关联和城市的复杂性

Romero-Lankao etal.

Nature Climate Change, 7: 233-235

http://www.nature.com/nclimate/journal/v7/n4/full/nclimate3260.html


   食物-能源-水系统关联(Food-Energy-Water Nexus)绝对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最热的研究话题,没有之一。但其在城市中的应用前景如何?Romero-Lankao等人就此发表了评论。他们指出在城市中如果要应用这个概念框架的话,需要关注科学和政策融合的可行性、跨尺度的不平等性,以及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制度实践上的路径依赖性。FEW在城市中的应用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在何时何地检验和追求实现FEW的安全性?考虑什么样的相互作用的FEW系统?是谁和为了谁实现FEW系统的安全?编者预期在今后几年我们将看到大量的城市中食物-能源-水系统关联的研究,但要回答好文中提出的问题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固定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图

Wu et al.

Risk Analysis 2017: DOI: 10.1111/risa.12806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risa.12806/abstract


   大范围的资产价值地图不仅仅对于灾害管理的研究,对于城市社会生态的研究也是必不可缺的数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资产价值地图数据相当缺乏。Wu等人最新制作的2015年中国资产价值地图能很好地填补这一空缺。他们在研究中重点解决了资产数据的空间降尺度问题,通过路网、夜间灯光、人口密度等辅助数据将地级市尺度的固定资产数据降尺度到了1公里网格,但其中到县级尺度的结果较为准确,而一个县内的降尺度网格数据仍然存在问题。他们指出成图产品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输入数据,未来需要提高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分辨率。(编者按:没有在文中找到数据链接,希望这套数据能够尽早对研究人员公开)



UBES_China 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管理的最新信息。欢迎大家分享相关信息。投稿邮箱:ubes_china@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200-1047856.html

上一篇:城市生态新文章推荐3月13-19日
收藏 IP: 101.6.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