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已有的研究模型还是人们直观的印象都支持这么一个观点——个体的游动会促进病毒的传播。但是最近我们的研究却发现:个体的运动非但不能促进病毒的传播,反而对病毒的传播起阻碍作用。
过去,人们在建立疾病传播模型时,通常都用传染概率来代表病毒的传播效率,当易感个体与染病个体接触时,易感个体会以某个概率被感染,该过程产生的结果(感染或者未感染)完全由传染概率决定,而与个体接触持续的时间无关。而在真实的情况中,任何疾病的传播都是在易感个体和感染个体接触并维持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发生,同样,染病个体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康复。我们把疾病在两个个体之间传播所需的时间称为传染时滞,而染病个体治愈所需的时间称为康复时滞。显然,传染时滞越长病毒传播就越困难,而康复时滞越长病毒传播就越容易。
在不考虑时滞的情况下,病毒的传播效果由传染概率和接触率决定,在感染概率固定的情况下,染病个体与易感个体之间接触得越充分传播效果就越好,显然,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游动能促进病毒的传播。
当我们考虑病毒传播过程的时滞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此时,只有当易感个体和感染个体之间接触了足够的时间之后病毒才会传播,如果两者接触的时间还未达到病毒传播所需的时间就分开了的话,病毒就无法传播,所以在个体频繁移动的情况下反而不利于病毒的传播。这一点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了证实。
事实上,病毒传播过程中的时滞总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以往传统模型的研究结论就值得推敲了。
(注意:这里所说的时滞不是指潜伏期,这里的时滞指的是传播过程所需的时间,而潜伏期表明传播已经结束,并且潜伏状态的个体具有传播能力)
当然,病毒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病毒传播的因素还有很多,除了时滞因素之外,不同地理位置中人群的分布情况、个体抵抗能力的差异、个体的移动方式以及人为的控制因素等都能够影响病毒的传播过程,这种多因素组成的复杂情形中的病毒传播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本人知识浅薄,这种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