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networ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lcon Green Templeton, SBS

博文

黑龙江大学279篇论文的一些思考

已有 6359 次阅读 2010-1-4 18:4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高山, 279

       黑龙江大学高山老师五年间(2004-2009)年间在《晶体学报》发表论文279篇,着实令我非常吃惊。粗略计算了一下,五年365*5=1825天,发表279篇论文。平均下来6.5天发表一篇论文,也就是说一星期一篇论文。目前网上关于他的争论也比较多,据他自己说:自己发表这么多文章就是希望引起学术界讨论(

http://news.sina.com.cn/s/2010-01-04/043319391970.shtml

)。有些言论认为他一没有伪造数据,二没有剽窃文章,三没有一稿多投,因此高山教授没有错。其实对错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与否。我想从他目前还没有一项国家级项目就可见一斑吧。

       从这件事情背后,我想到了目前国内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能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回国就拿到教授的青年才俊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青年教授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都是讲师或助教。在教授掌握国家绝大多数资源的情况下,青年教师想要上副教授,教授是越来越难。这年头,职称上不去,不仅仅是工资、津贴上不去,更重要的是很多项目不能申报,校内的很多资源没资格申报。而如果要上职称,教学和科研可是一个不能少。刚工作,往往上的课都是新开的课或没有人愿意上的课(原因就不多说了),如果工作努力一些,还有很多博士期间留下来的课题需要做。于是半夜加班是家常便饭了,身边就已经有几个人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太大晕倒在讲台上。文章不写是绝对不可以滴,没有文章科研考核过不去,申请项目更是喝西北风。如果能出高水平文章当然最好——名利双收,可是这种工作往往周期也很漫长,更要命的是风险也很大。那就数量取胜吧,事实上大多数人走的是这条道路。数量多的好处就是简历非常漂亮,能不能靠简历拿到项目,上职称还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可是像高山老师这样一星期造一篇文章的还非常少,我想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能力,毅力以及兴趣爱好不同所致吧。几年之后青椒们就一个杯子里的水和油一样——分成两拨了。一拨已经隐约出头,另一拨则被压在底下了。如果说这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好像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样的制度下的产物是什么呢?第一,数量巨大的论文,包括为数可观的教改论文(国内很多学校规定评职称必须要有教改论文)。第二,教学质量下降。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是直接给老师打个分数告诉你不行,至于哪方面不行,如何改进和提高则避而不谈,说不好听点——关他屁事。

         想起了不知从何处学来的一句话:人都有善恶,好的制度往往能够激发人善的一面,惩治人恶的一面;而不好的制度往往只能够激发起人恶的一面。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好的制度应该能促进组织成员的成长,而不好的制度则让组织运行的效益变的底下。如何制定适合组织中不同类成员的发展我也看得不是很清晰,如果从现有制度过度到这个好的制度更是无从谈起了。

        末了想说一句,如果一门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工程工艺的程度(可以以天为计出文章的程度)还能称之为一门科学么?我也说不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086-284207.html

上一篇:纪念萨缪尔森
下一篇:又要开始搞数学建模竞赛了
收藏 IP: .*| 热度|

6 周涛 陈儒军 任国鹏 吕喆 侯成亚 吴明火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