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大家一直在科学网上争论科研管理方面的问题,昨天王鸿飞老师的一篇新博文“科技部不用替中国科学家群体整体素质低代为受过”又把话题拉到了国内科研工作者们的“水平”和“素质”上;随后,王铮老师在他的新博文“科研管理:首先是公平,其次是公平,最后还是公平”之中大声疾呼“公平”【2】。我碰巧在王铮老师的博文下面抢了个“沙发”坐了,顺便扬言也要来说道说道关于“水平”和“公平”的话题。在我看来,“水平”和“公平”,其实都有个“平”,也就都需要“评”。熟悉我的博客套路的人立刻就会发现,这个话题显然很对我的胃口,因为它有得“拆”,也有得“谐”(写)。
鸿飞老师是坐着飞机从美国回来的,有“高度”,一贯强调高水平,要走“精英”路线。王铮老师是地理学出身,视野广阔、脚踏实地,更注重公平。鸿飞老师当然也要公平,不过他要的是“高水平”上的“公平”。王铮老师说的公平,并不是不要水平的公平,而是“要坚持公正公平的现代国家管理原则”。
在我来看,湖泊上平静的“水平面”其实最“公平”,因为在重力的作用之下,不会有哪一片的水平面会比别处更高,也不会有哪一片更低。所以,追求公平,就需要有个合理的环境,要有一套真正“一视同仁‘的自然规律在掌控局面。不过这种公平相当的脆弱,如果有人来搅动,或者有一阵子西风东风吹过,水面就会起了波涛涟漪,而不会再维持原来的水平了。不过,起了波纹的水面一样是“公平”的,某个局部会在一段时间里冲上波峰,随后它又很快会下降到波谷,上上下下都是围绕着原来的那个“水平”。在这种环境中,如果我们想要一个“高水平”,不妨把一部分水装到水桶甚至水杯里面,提到水面之上;或者在上游河流处修个大坝,拦蓄来水,也能憋出一个比湖面更高的水平出来。这时处在高处的水面,不但有水平,而且有“势”,如果冲将下来,可以把原来的水平面冲到更低,激发出来的水波又可以把周围的水面推向高处并再随后不断起伏,直到很久之后重新恢复平静。
其实谁都不能否认,吊在高处水桶中的水,和湖里面的水,其化学本质和物理属性是基本相同的(里面溶入的物质和浮游生物之类的可能略有差别),它们的区别,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资质相差不大的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就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天才也可能因为时运不济被埋没,一个常人也可以因为机缘巧合达到高位,而这些时运和机缘,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没有足够公平的选择和评价机制,人的“水平”其实无从体现,也就不能指望脱颖而出。如果不能给人以公平的教育和锻炼的机会,人的水平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仅靠吃先天的智慧的“老本”恐怕也走不多远。外在的力量,包括名师指点、与高手合作甚至一些政策倾斜,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迅速提升“水平”的效果,但要持久地保持“水平”并且让其不断提升,还需要靠自身的内力。而这种水平的自主提升,又必须仰仗公平的环境。如果处在不公平的环境之中,不但会失去水平对比的参考系,而且也会失去提升水平的原动力和一些必要的条件。
总之,“公平”与“水平”,是个可以永远争论的话题。在科研管理中的做到“公平”,并借助公平获得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是最体现管理者“水平”的。
~~~~~~~~~~~~~~~~~~~~~~~~~~~~~~~~~~~
参考:
【2】王铮:科研管理:首先是公平,其次是公平,最后还是公平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