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引自《百度百科》。
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但我们多数导师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更多地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工具,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甚至为了让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惜牺牲学生的前途,那就是推迟学生毕业。学生帮导师工作,在高校里可谓司空见惯,即便某些学生不满导师的行为,但为了能顺利拿到学位毕业,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不过幸好我所在的高校这样的老师极少,甚感欣慰。
但我觉得能够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心事的导师还是太少。众所周知,研究生们的压力非常之大。而老师在他们眼里一般都是值得信赖的,有时老师的一句激励或者关心会产生意向不到的效果。在读研期间,我很喜欢找导师聊天,什么话题都有,最后发现对我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但是一般的学生不会像我这么主动。他们大多数是见了导师却避而远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导师一见面就只会问实验。(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