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农村学校的情形笔者不太清楚,但城市学校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正在远离中学生,劳动这个概念,慢慢地将会被孩子们淡忘。从宿舍楼到教学楼,从饭堂到实验室,从图书馆到操场,校园几乎所有的清洁都由专业的清洁公司承包。笔者所在的学校,清洁工是学校里起床最早的,学生早读还没开始,清洁工一天紧张劳累的工作就开始了。
一些懂事早的孩子,会把自己的衣服洗一下,但仍有同学还是会攒一星期的脏衣服,周末带回家,由父母代劳。至于说到家务劳动,本来许多条件好的家庭雇有保姆,有的请有钟点工,再不然就是家长亲自动手,轻易不会劳孩子的大驾,因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此,家长学校愿意创造最好的条件,提供最优质的后勤生活保障。
至于说到所谓的社会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多数学校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将劳动教育剔除的做法有几点危害,这些危害在学生时代还不怎么看得出来,但它迟早会有所显现的:一是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如学界和科学界存在的学术剽窃或者变相剽窃行为。二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艰苦,懒劳动。在学界和科学界的表现就是,学术造假,捏造数据。科研教学不深入不细致,总想着找捷径,轻松求成甚或坐享其成。三是容易孳生享乐主义,因为从小就习惯享受他人劳动成果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就是太过看重物质回报和金钱名利。四是劳动技能差,只要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如今的孩子基本的劳动技能很差,因为从小就不劳动,手始终是生疏的。这些危害的背后是道德危机。
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不仅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不遗余力地贯彻落实在他所创办的帕夫雷什学校。他首提劳动素养这个概念,指出劳动素养的核心价值是为公共劳动的幸福感以及崇高的使命感。他说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为社会的无酬劳动中付出的力量越多,他就越会关心看来似乎与他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推崇劳动素养教育的道德动机所在,他说:“我们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劳动中能体验感觉到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劳动还是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每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因此生产劳动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这样的教育思想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其实仔细分析当下的农村教育,最大的败笔也许就在劳动教育的缺失,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如今在农村,中学生一旦高考失利,上大学的目标落空,就功亏一篑,十几年的读书生活就等于白废。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说好听点是个高中毕业生,说难听点充其量也就是个半吊子,因为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压根儿没有培养他的劳动素养,既没有基本的劳动技能,更缺乏起码的劳动意识。所以大家看到的现象是,大批农村中学毕业生不愿意留在农村安心务农,可是外出打工又没有拿手的本领,只能打最低端的工。当然,其中也不乏吃不得苦,甚而变成游手好闲之徒。
我真的很担心,一方面是大批不劳而获的才子进了大学校门,有幸接受高等教育。可是他们身上明显的劳动素养缺陷,并不因为上了大学就自行消失。然而他们又是未来国家挑大梁的接班人,这种先天不足一定会影响到今后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大高考或中考落榜的农村孩子,由于他们接受的是为分数和考试的教育。虽然与他们相依为命的父辈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孩子们已经开始游离于劳动之外,与生活的本原渐行渐远,远离生命的根。
为高考的教育结局必然如此,农村青年有进城的愿望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高考,我们不能拿多数人的陪读,为少数人换取进城的机会。再说即使是进城的青年,劳动教育也是必须的啊。
劳动素养教育的缺失更为深层的危机是,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孩子们打心眼里鄙视劳动、鄙视劳动者。更为荒谬的是,即使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孩子只要一日考上大学,全社会都认为这就是成功,是值得其他孩子效仿的榜样。这种社会道德价值判断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蔑视。
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曾狠批农村教育脱离实际的做法,指出:“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这种离农的“死教育”要彻底改造,彻底抛弃。
常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接班人,自身都有严重的劳动素养缺陷,人格与道德都不完善,试问我们的天下指望谁来清洁呢?
去劳动教育,就业难问题就无法根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