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本期作者:麦夕.胖丫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忙着写基金,首先祝大家都能旗开得胜!去年6月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题为“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 水稻中一个转录因子的自然变异导致其对稻瘟病具有广谱的抗病性。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文章刊出时,一时间国内科研界沸腾了!不过紧接着传来所谓奖励“1500万事件”,其实真正奖励文章作者的资金很少,这1500w中绝大部分都用来团队和平台的建设上了。我个人认为陈学伟老师(文章通讯作者)实至名归。就在前几天我们学校邀请陈老师来作报告,小编有幸坐在离报告台不到3米的座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牛陈老师,心情有些小激动,报告后也与陈老师有个短暂的交流。今天不写小麦的故事,斗胆解读一下陈老师这篇Cell的文章。
据陈老师讲,早在他读硕士期间,就做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早期他在水稻地谷(Digu)材料中成功克隆到稻瘟病专化抗病基因Pid2和Pid3,并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但是后来发现用其他能使Pid2和Pid3致病的稻瘟小种接种Digu时,它仍能呈现良好的抗性,且几乎对所有稻瘟小种都具有抗性。于是陈老师推测里面肯定还有其他的抗病基因,且具有广谱抗性。
回国后,陈老师开始着手克隆Digu的广谱抗病基因。首先将Digu与从534份非广谱抗性材料随机挑出来66份水稻材料进行序列比较分析(这时候体现出来的水稻基因组较小的优势,有这么多的重测序材料,期待小麦也有这么一天!),发现在Digu中存在2576个特异的SNP差异,其中有30个非同义突变发生在25个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另有6个在启动子区域,见下图A。为了明确哪些SNP与表型关联,作者从3685个RIL群体中找到不含有Pid2和Pid3基因的RIL系,其中有42个感病和32个抗病。从中优先选出各10个家系进行序列分析发现,SNP33与表型关联,再将所有家系分析后发现,SNP33与所有表型共分离。SNP33位于基因LOC_Os03 g32230 的启动子区域,通过PCR将基因完整扩增后发现Digu和LTH之间的CDS区域没有任何差异,反倒是启动子区域存在21个SNP和2个Indel差异。见下图C。作者将其命名为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Digu 1 (bsr-d1) 。基因注释发现Bsr-d1编码C2H2类型的转录因子——锌指类转录因子(富含氨基酸C和H)。
1)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感病材料中表达,在抗病材料中是不表达的。
2)通过基因沉默、过表达以及利用CRISPR进行基因敲除技术确认了Bsr-d1在Digu材料中呈现抗性。
3)研究了Bsr-d1下游靶标基因在抗病通路中的作用。通过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双杂搞清了Bsr-d1的表达特征和下游的靶标基因,即过氧化氢H2O2降解酶。
4)研究了Bsr-d1上游调控基因MYBs1在抗病通路中的作用。MYB直接结合Bsr-d1的启动子区域,同时它也参与调控H2O2降解酶基因的表达。
5)提出新型广谱抗病机制。如下图,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提出Bsr-d1抗病机制。稻瘟菌侵染感病水稻材料后,能够促进Bsr-d1的表达,从而促进下游H2O2降解酶基因的表达,这样大大抑制了过敏性坏死反应中重要的环节—活性氧ROS迸发,最终导致寄主丧失抗性,利于病原物侵染。而当稻瘟菌侵染抗病材料后,MYBS1的存在抑制了Bsr-d1的表达,从而提高了抗性。
6)Bsr-d1潜在的应用价值。一般抗病材料的农艺学性状尤其产量方面不是特别理想,这部分我们的宋老师麦S曾经在推送过。而本文作者探究了抗病材料Bsr-d1是否对产量有影响,经过多年多点的调查,发现几乎不影响产量。此外作者还将该基因进行了单倍型分析,发现搜集到的3000份材料中只有不到100份含有该等位基因,说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好了,本文解读完毕,里面的小故事夹杂了小编的杜撰,如有之情人士还请指出小编的错误。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出和解决,在已克隆的广谱抗性基因中,转录因子确实不多见,本文再次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小编曾斗胆问过陈老师:1.该基因可不可以理解成“感病基因”?2.一般的广谱抗性基因都是QTL,其效应值是受到环境和各方面条件影响,究竟该Bsr-d1基因在田间的效应值有多大?因为从实验的结果看,其抗病性表现不是传统的那种。陈老师回答说:这个基因可以理解成感病基因;这个基因的表现还算可以,但从目前所有的抗病研究结果看,任何一个基因的克隆都不能一劳永逸的抗病下去,所以,我们只能不断的探索下去。
欢迎关注“小麦研究联盟”,了解小麦新进展
投稿、转载、合作以及信息分布等请联系:wheatgenom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