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打听,笔记,讨论] 感觉、双眼视觉、物理学参照系的数量

已有 998 次阅读 2024-3-28 22:43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打听,笔记,讨论] 感觉、双眼视觉、物理学参照系的数量

                               

   从人的思维发展过程、立体视觉等,可以做出下面的推断:

   (1)有效反映物理运动的参照系,至少应该有3个。

   仅从2 个参照系,难以客观地客观存在的描述物理运动。

   “多信使”可以解释为一类依据不同物理信号的“参照系”。

   考虑3个参照的系物理学,基本上属于一个新提法。应该是爱因斯坦相对论“2个参照系物理学”之后的又一个进步。

                        

   (2)双生子佯谬,引入第3个参照系,是不是可以增加确定性?

   可对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词条“坐标时和固有时/coordinate time and proper time”。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9593&Type=bkzyb

                                                                         

   [科普中国]-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者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基本概念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抽象思维深刻地反映着外部世界,使人能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趋势,预言“生动的直观”没有直接提供出来的、但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自然现象及其特征。它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只有到了这时,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才得到了再现,“温暖”取代了“冷冰冰”。可见,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觉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备了进一步推理、判断的条件。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抽象思维本身已不是尽善尽美的思维方法,它和现实的本来面目已存在距离,在社会科学领域比比皆是的逻辑混乱的做法,更让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社会科学”远离了科学范畴。

科普中国,2021-12-31,抽象思维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334248

                                   

参考资料:

[1] 2022-01-20,坐标时和固有时/coordinate time and proper time/张元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9593&Type=bkzyb

   由同一只标准时钟记录的时间(间隔)称为固有时(间隔);放在不同地点的两只标准时钟记录的时间之间的差值称为坐标时(间隔)。

   物理时间(指实际直接测量的时间)对应于固有时,而坐标时与同时性定义相关。

[2] 2022-01-20,时间膨胀/time dilation/张元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9556&Type=bkzyb&SubID=62039

[3] 2022-01-20,长度收缩/length contraction/张元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9598&Type=bkzyb&SubID=62037

   注意到这一点对于解释与同时性相关的问题时至关重要,否则会出现错误(实际是佯谬)。

[4] 2022-01-20,感觉/sensation/赫葆源,张厚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6463&Type=bkzyb&SubID=42552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经过脑的信息加工活动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可依其信息的来源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肤觉又可细分为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内部感觉反映机体本身的状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5] 2022-12-23,感觉/sensation/周宗潭,刘亚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98125&Type=bkzyb&SubID=140287

   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

   感觉是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神经三部分所连成的分析器统一活动的结果。

   人与动物的感觉不同,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类的感觉则是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感觉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同知觉紧密结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感觉因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等。

[6] 2022-01-20,知觉/perception/荆其诚,焦书兰,陈立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6472&Type=bkzyb&SubID=42564

   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觉和解释过程。

   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几乎任何知觉现象,都能在神经系统上找到对应的表征信号。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对知觉的了解必须基于对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认识;对知觉的研究必须联系到感觉的神经生理学知识。

   感觉和知觉的另一区别是感觉的产生决定于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态度、知识和经验。

[7] 2022-01-20,视觉/vision/焦书兰撰,潘静修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6464&Type=bkzyb&SubID=42555

   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

   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50~560纳米的光最敏感;在暗视觉条件下,最敏感的光波范围变为500~510纳米。

[8] 2022-12-23,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梁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05871&Type=bkzyb&SubID=161641

   外界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成像,大脑视觉中枢把两眼视觉信号分析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视觉的现象。

   双眼协调、准确、均衡地同时工作,使某一物体反射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所形成的两个有轻微差异的物象,通过视觉通路传送至大脑,在皮质高级中枢进行分析、整合、加工,最后形成一个有三维空间深度感的完整印象。这也是立体视觉(又称空间视觉、深度觉)形成的过程。

[9] 2022-12-23,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梁妃学,曹利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05912&Type=bkzyb&SubID=119492

   人所注视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存在水平像位差,即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视差携带了深度信息,视觉中枢将这两幅具有视差的二维视网膜图像整合重组形成了具有三维深度空间信息的感知,即立体视觉。

[10] 2022-01-20,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stereopsis/孙建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96503&Type=bkzyb&SubID=81787

[11] 2022-01-20,视杆细胞/rod cell/李劲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6547&Type=bkzyb&SubID=42557

[12] 2023-08-03,视杆细胞/rod cell/翁史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29856&Type=bkzyb&SubID=97150

   紧密排列于脊椎动物视网膜最外端的高度光敏、主司暗视觉的感光神经元。

   人视网膜拥有大约9000万个视杆细胞,远多于视锥细胞(约700万个)。人视杆细胞呈不均匀分布,主要存在于视网膜的外周区域。在视网膜的中心区域,尤其是中央凹的位置,几乎没有视杆细胞的存在。

[13] 2023-10-25,视杆细胞/rod cell/梁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05841&Type=bkzyb&SubID=161629

   能感受极微弱的光线但不能分辨颜色的视细胞。

[14] 2022-12-23,视锥细胞/cone cell/梁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305844&Type=bkzyb&SubID=161632

   感受强光和颜色的视细胞。是视细胞的重要部分,对强光和颜色具有高度的分辨能力,而对弱光和明暗的感知不如视杆细胞敏感。

   单是人眼在光谱可区分的色泽实际不下150种,说明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纳米的增减,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15] 2022-01-20,视锥细胞/cone cell/李劲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6548&Type=bkzyb&SubID=42557

   具有编码色觉能力的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盘无视锥细胞,便成为生理盲点。视锥细胞主司明适应和颜色视觉,因外节含有3种不同的视色素,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

   视锥细胞需要同时吸收4~6个光子才能被激活,对光的敏感性差。

[16] 2023-01-10,视锥细胞/cone cell/翁史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29917&Type=bkzyb&SubID=97150

   位于视网膜外层,在明亮的光照下发挥功能,使人能分辨不同颜色的感光神经元。

   以人视网膜为例,存在3种视锥细胞,分别对长波长(红视锥,吸收峰约560纳米)、中波长(绿视锥,吸收峰约530纳米)和短波长(蓝视锥,吸收峰约420纳米)的光敏感。

   有些动物,例如一些种属的鸟类,具有3种以上的视锥细

胞,使得它们可能具备比人类更发达的颜色辨别能力。

[17] 2022-03-23,思维/thinking/王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6498&Type=bkzyb&SubID=42597

   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高级认识过程。

   思维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以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18] 2022-01-20,表象/mental image/郭德俊,王以爵,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88329&Type=bkzyb&SubID=42597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重现的形象。又称心象。

   是表征的一种形式。根据感知觉通道划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动觉表象等。

   个别表象常可成为一般表象的核心。从其直观性来看,表象与感知相似;从其概括性来看,它又与思维相似。因此可把表象看成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

[19] 2022-03-25,想象/imagination/王以爵,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91586&Type=bkzyb

   个体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形象思维。

[20] 2023-06-02,物质/matter/仲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727595&Type=bkzyb&SubID=137881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的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的对象和客观来源,人能够在自己关于物质存在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物质存在。

[21] 2023-06-02,反映论/theory of reflection/仲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727640&Type=bkzyb&SubID=137884

   它把反映看作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主体反映外部现实不是直观的照镜子似的,而是进行着积极的能动的选择与建构,是在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22] 科普中国,2021-12-31,动作思维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334245

   动作思维亦称直观动作思维,是根据思维形态来分类的。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动作思维一般是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动作思维的任务或课题是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

[23] 科普中国,2021-12-31,形象思维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334247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24] 科普中国,2021-12-31,抽象思维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334248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者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基本概念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5] 科普中国,2021-12-31,逻辑思维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183982

   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思维是以概念、范畴为工具去反映认识对象的。这些概念和范畴是以某种框架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即思维结构。这些框架能够把不同的范畴、概念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的目的。因此,思维结构既是人的一种认知结构,又是人运用范畴、概念去把握客体的能力结构。

   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26] 科普中国,2022-08-30,双生子佯谬:坐宇宙飞船去旅行,回来怎么年轻了?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114921

[27] 2023-06-0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identity of thinking and being/仲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727619&Type=bkzyb&SubID=137881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基础也只能是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存在可以转化为思维,即客观现实通过实践反映在人脑中成为观念形态;另一方面,思维也可以转化为存在,即思想、观念通过实践变为客观现实。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践产生关于存在的思维,检验关于存在的思维,发展关于存在的思维,使思维和存在不断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8] 2024-01-06,思维发展/development of thinking/朱智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3575&Type=bkzyb&SubID=42478

                                    

相关链接:

[1] 2024-03-11,[请教] “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的最权威、最主流表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4918.html

[2] 2024-03-18,[打听] 哪里有“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的权威的主流的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5835.html

[3] 2024-03-19,[打听] 哪里有 1851 年“斐索实验 Fizeau experiment”的权威的主流的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6002.html

[4] 2024-03-13,[请教] 光速测量:当前最精确、最权威的方法是哪几个?最常用方法有哪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5220.html

[5] 2024-03-17,[讨论,最主流] 关于宏观物理学“新理论”有效性判断的一些看法(初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5717.html

[6] 2024-03-20,[打听] 闵可夫斯基 Minkowski “在发展相对论的年代里死掉,真是太遗憾了!”的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6149.html

[7] 2024-03-26,[娱乐,???] 从前(2):“级数相对论”的接近清晰的物理图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7024.html

[8] 2024-03-27,从前(3):“多信使相对论”(狭义相对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717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27332.html

上一篇:从前(3):“多信使相对论”(狭义相对论)
下一篇:[推荐,重要,资源] Keith Conrad 副教授汇集的 11 种 Gaussian integral 高斯积分方法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4 高宏 宁利中 朱晓刚 王从彦 钟炳 尤明庆 王涛 许培扬 郑永军 刘进平 杨卫东 黄河宁 钱大鹏 代恒伟 孙颉 崔锦华 刘跃 何青 朱林 杨民力 杨学祥 张学文 刘炜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