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推荐好文] 《武夷山: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前副院长,研究员
2008年12月10日16:40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61045/72572/140783/8496951.html
一、推荐好文
《科技导报》1997-07-10刊出的《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一文,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前任副院长专家武夷山老师在上个世纪卓有远见的论点。武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http://www.kjdb.org/CN/abstract/abstract5011.shtml
摘录一些如下:
“我们说至少必须保证5/6的时间搞业务,也就是说这是最低的限度。”
科研人员仍深切感到业务工作时间被挤占, 被耗费始终是制约发挥潜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若将科研人员为争取科研经费而四处疲于奔命的时间扣掉,他们剩下的科研工作时间大概也是很难保证“5/6”了。同理,5天工作制后,“4/5”势亦难以保证了。
其余请看原文!
二、几个典型例子:非宁静无以致远
1.1 牛顿、高斯
当初牛顿、高斯,都是得到“外行”资助后才专心学习或研究的。
具体详见:
[1] Isaac Newton,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Newton/
[2] 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Gauss/
1.2 安德鲁·怀尔斯
2016: Sir Andrew J. Wiles, The Abel Prize,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https://abelprize.no/abel-prize-laureates/2016
资料之一:
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经过8年的孤军奋战,用130页长的篇幅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那是1986年夏末的一个傍晚,我正在一个朋友家中啜饮冰茶。谈话间他随意告诉我,肯·里贝特已经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与费马大定理间的联系。我感到极大的震动。我记得那个时刻,那个改变我生命历程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我必须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谷山-志村猜想……我十分清楚我应该回家去研究谷山-志村猜想。”怀尔斯望见了一条实现他童年梦想的道路。
20世纪初,有人问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尝试证明费马大定理,他回答说:“在开始着手之前,我必须用 3 年的时间作深入的研究,而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一件可能会失败的事情上。”怀尔斯知道,为了找到证明,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问题中,但是与希尔伯特不一样,他愿意冒这个风险。
怀尔斯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完全独立和保密地进行研究。他说:“我意识到与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会引起太多人的兴趣。你确实不可能很多年都使自己精力集中,除非你的专心不被他人分散,而这一点会因旁观者太多而做不到。”怀尔斯放弃了所有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任何时候只要可能他就回到家里工作,在家里的顶楼书房里他开始了通过谷山-志村猜想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战斗。
这是一场长达7年的持久战,这期间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证明费马大定理。
引用自:中国科学院,2002-08-23,解答数学“大问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 https://www.cas.cn/zt/kjzt/sx/200208/t20020823_1711604.shtml
资料之二:
1986年,安德鲁·怀尔斯决定向费马大定理发动冲击。他先用18个月的时间,收集了这次战斗所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他全面的估计是:接下来要做的,是可能长达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
我问:“当时有许多数学家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或者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很渺茫,放弃了,而你坚持了7年。当时着手研究的时候,你把握大吗?是否明知道把握不大也要做?”
“从历史上来看,真正的严肃的数学家中,决定研究费马大定理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数学的发展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工具,足够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水平。到1986年我决定研究大定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手中的工具也不够,而我认为是有希望的。”他否认自己具有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鲁莽,“所以我并不是浪漫,而是有很现实的把握。”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怀尔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专心研究,不让任何人知道他所做的事情,也不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在那7年时间里,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做什么。
采访中,怀尔斯澄清了这种说法:“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告诉了一些同事,但他们知道后,一见到我就不断地问我进展情况,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和干扰。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讲出来更好一些。我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人问及,要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就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老是被人问多大了,几岁了,成长中有什么问题?那是很难堪的。”
就这样,他逐渐转入一种秘密状态下的战斗。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已经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引用自:张立宪.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 ―― 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N]. 中国青年报, 2005-08-31.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8/31/content_1168951.htm , 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00873.htm
1.3 佩雷尔曼
In fact, Perelman was already well on his way to a solution. In 1995, the 29-year-old St. Petersburg native had returned to Russia after a 3-year sojour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had met Hamilton and learned about Ricci flow. For the next 7 years, he remained mostly incommunicado. Then, in November 2002, Perelman posted on the Internet the first of three preprints outlining a proposed proof of the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
事实上,佩雷尔曼已经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路上做得很好。1995 年,这位 29 岁的圣彼得堡人在美国逗留 3 年后回到俄罗斯,在那里他遇到了汉密尔顿并了解了 Ricci Flow。在接下来的7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与世隔绝。然后,在 2002 年 11 月,佩雷尔曼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三个预印本中的第一个,概述了几何化猜想的拟议证明。
引用自:Dana Mackenzie.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Proved [J]. Science, 2006, 314(5807): 1848-1849. DOI: 10.1126/science.314.5807.1848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314.5807.1848
参考资料:
[1] 武夷山. 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J]. 科技导报, 1997, 15(9707): 19-19.
http://www.kjdb.org/CN/abstract/abstract5011.shtml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124475&from=Qikan_Search_Index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07005.htm
[2] 武夷山,2022-07-09,科研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46527.html
[3] 武夷山,2008-04-09,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0993.html
[4] 中国科学院,2002-08-23,解答数学“大问题”——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故事
https://www.cas.cn/zt/kjzt/sx/200208/t20020823_1711604.shtml
[5] 张立宪.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 ―― 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N]. 中国青年报, 2005-08-31.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8/31/content_1168951.htm
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00873.htm
[6] Dana Mackenzie.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Proved [J]. Science, 2006, 314(5807): 1848-1849.
DOI: 10.1126/science.314.5807.1848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314.5807.1848
相关链接:
[1] 2022-07-07,[小资料] 真数学原创需要多长时间(怀尔斯、佩雷尔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6288.html
[2] 2022-02-24,[推荐好文] 《李侠:激励机制与评价问题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6852.html
[3] 2021-12-15,[复习] 原创三大杀手:同行评议、短期考核、没有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6730.html
[4] 2020-12-21,冯康与冯端:对创新成果进行正确评价真的不容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3485.html
[5] 2021-03-14,原创首因“大块连续时间”的学术证据采集的可能方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76680.html
[6] 2019-01-10,[求助]“一流研究需要大块连续时间”的原始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6317.html
2015-07-17, 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The problem is that new ideas take time to develop: at the proposal stage, while conducting the work, and when writing the papers. Without 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it isn’t possible to thoroughly engage with a subject. Emerging ideas are fragile; each disruption is like a gust of wind knocking over a house of cards. Studies of multi-tasking have found that it takes individuals about 23 minutes to refocus on a task once interrupted. This is the micro equivalent of what’s happening to our summers as student projects, committee meetings and administrative reporting intrude on research time.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