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一万年以后,先进的东西开始也还是要挨骂的。”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随笔] “原创”时期与“国际影响力”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一、第一层次: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年,Annus Mirabilis,miracle year”
(1)科学诞生 1543,维萨里与哥白尼
(2)牛顿,1666
(3)爱因斯坦,1905
(1)1543,28岁的维萨里出版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部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 anatomy》。Andreas Vesalius (Andries van Wesel)是相当幸运的,靠此书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家庭医生(Holy Roman emperor Charles V, regular physician to the household)。
但是,在维萨里研究时期(出书之前),多年困难。
“奇迹年”,能像维萨里这样不算特别倒霉的,只此一例。
哥白尼在1514年即维萨里出生的那一年,就完成了日心说初稿《天体运行论》,但由于中世纪教会对科学真理的阻碍和扼杀,直到1543年,已经70岁的哥白尼在逝世前夕,才交付印刷出版。
而维萨里在29岁时,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敢地发表了《人体的构造》,开启了近代医学革命。
于是,1543年成为了包括天文学革命和医学革命的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性年代,使16世纪成为科学革命的伟大时代!
维萨里坚持科学真理,受到教会迫害,险些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后来改判为朝圣流刑,在途中不到50岁就逝世了。
维萨里 哥白尼
(2)1666年,小牛顿不仅没有【国际学术影响力】;
连【家庭学术影响力】都木有。22岁的光棍一枚,还没有找到女朋友。
1673年31岁的牛顿(Isaac Newton)院士为什么要退出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因为招来了“院士同行们”的非议和困扰,牛顿想清静清静,仅此。
(3)1905年,小爱因斯坦同样木有什么【国际学术影响力】;
顶多有些【家庭学术影响力】。
尽管此时牛人小爱因斯坦已经在1902年开始担任【奥林匹亚科学院 Olympia Academy】的“院长”了:这是总共有三位院士组成的学术机构。哈比希特(Conrad Habicht)院士、索罗文(Maurice Solovine)院士,以及爱因斯坦院长。
因为工作的调动,哈比希特和索洛文分别在1904年和1905年离开。1904年贝索(Michele Besso)成为新的院士。
二、第二层次:达尔文、孟德尔、门捷列夫、麦克斯韦、玻尔、道尔顿、亥姆霍兹
也都是马马虎虎的?达尔文自费搞科研。大多数人,成功的原创没有几项。
最重要的原创完成之前,以“悲惨、不幸、辛劳、默默无闻”等为基本特征。非宁静无以致远。
1845年,英国皇家学会拒稿了一篇气体动力学(kinetic theory of gases)论文,该文比著名的麦克斯韦论文(1859年)早了 14 年。可惜,今天已经难觅该作者的信息。(1892 A paper surfaces that was rejected by a Royal Society referee in 1845, outlining the kinetic theory of gases more than a decade before James Clerk Maxwell’s famous paper. Might referee systems be fundamentally flawed?)
1845 年,约翰·詹姆斯·沃特斯顿:他的“丢失的手稿”被提交给皇家学会,被拒绝,并被埋在档案中。1845, John James Waterston: His "lost manuscript" is submitted to the Royal Society, rejected, and buried in the archives. http://math.umd.edu/~lvrmr/History/
历史上那些被埋没的人,也就难以查找了,淹没在历史长河。就像因为“根号2”被杀死的有许多人,只有希帕索斯(Hippasus of Metapontum)一人留名。
原创身与名俱灭,白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三、第三层次:诺贝尔奖
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居里夫人、约翰·巴丁、弗雷德·桑格尔。
其中低调谦逊的巴丁,第二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被小青年 John Robert Schrieffer 逼迫的!
自掏腰包搞科研就算了,工作环境还非常恶劣,换一般人早跑路了,不过桑格(Frederick Sanger)倒也还自得其乐,多年以后回顾这段经历,他还是觉得这是他“工作过的最美妙的地方”。
结论是什么?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Eine neue wissenschaftliche Wahrheit pflegt sich nicht in der Weise durchzusetzen, daß ihre Gegner überzeugt werden und sich als belehrt erklären, sondern vielmehr dadurch, daß ihre Gegner allmählich aussterben und daß die heranwachsende Generation von vornherein mit der Wahrheit vertraut gemacht ist.
- Wissenschaftliche Selbstbiographie, Johann Ambrosius Barth Verlag, Leipzig, 1948, S.22
还有:
历史学的“中国定理”。在1980年代,我国历史学家广泛考察了人类的历史,发现:
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我国一位真正的大专家,1957-02-27 说:
“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一万年以后,先进的东西开始也还是要挨骂的。”
“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哥伯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后来在 1962-01-30 又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间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
赫胥黎(1825-05-04 ~ 1895-06-29)在 1880 说: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Thomas Huxley: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The Coming of Age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80.
https://todayinsci.com/QuotationsCategories/H_Cat/Heresy-Quotations.htm
有人造谣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But what experience and history teach is this, - that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never have learned anything from history, or acted on principles deduced from it.”
爱因斯坦说:“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教育特斯拉(Nikola Tesla)说:
“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好听的理由,另一个是真正的理由。”
A man always has two reasons for doing anything: a good reason and the real reason.
网传爱因斯坦1955年4月12日,在《最后讲稿》(爱因斯坦一生中写的最后一篇文字)里说:
“我所追求的东西非常简单,我要以我微弱的力量,冒着不讨任何人喜欢的危险, 服务于真理和正义。”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78岁的伽利略临终前轻轻地说着:
“追求科学,需要有特殊的勇气。”
参考资料:
[1] 维萨里:近代医学革命的先驱-中国科普网
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kys/62ca2171c9234d7d9c424e98e8514982
[2] Andreas Vesalius, Belgian physician,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ndreas-Vesalius
[3] 爱因斯坦与奥林匹亚科学院--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283173277906926&wfr=spider&for=pc
[4] Don A. Howard. Albert Einstein as a Philosopher of Science [J]. Physics Today, 2005, 58(12): 34-40.
doi: 10.1063/1.2169442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10.1063/1.2169442
[5] Michel Janssen, Jürgen Renn. Einstein was no lone genius [J]. nature, 2015, 527(7579): 298-300.
doi: 10.1038/527298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27298a
[6] Alex Csiszar.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J]. Nature, 2016, 532(7599): 306-308.
doi: 10.1038/532306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32306a
[7] Hippasus of Metapontum, Greek philosopher,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ippasus-of-Metapontum
Hippasus of Metapontum, (flourished c. 500 BC), philosopher, early follower of Pythagoras, coupled by Aristotle with Heraclitus in identifying fire as the first element in the universe. Some traditions say that he was drowned after revealing a mathematical secret of the Pythagorean brotherhood.
[8] John Bardee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6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56/bardeen/facts/
[9] John Bardee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72/bardeen/fact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John Bardeen, Leon Neil Cooper and John Robert Schrieffer "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
[10] Frederick Sange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8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58/sanger/facts/
[11] Frederick Sanger,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0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80/sanger/facts/
[12] 网易,2021-10-01,他自掏腰包搞科研,一辈子只做过 3 个课题,却豪夺 2 次诺奖......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L8FGP9S05349YKB.html
相关链接:
[1] 2022-07-14,[歪解、正解]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力有余而心不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238.html
[2] 2022-07-15,[阅读笔记] 关于原创成果的特点与评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360.html
[3] 2020-01-16,[困惑]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495.html
[4] 2020-12-27,“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398.html
[5] 2021-02-06,对于原创,随机资助也许真比“同行评议”要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70922.html
[6] 2020-06-12,[崩溃]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7] 2021-08-29,[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1927.html
[8] 2022-06-28,[汇集] “同行评议”阻碍原创与量化考核的局限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4936.html
[9] 2021-10-15,[旧闻]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8100.html
[10] 2022-01-23,[恸哭] 科技原创:早已不属于年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2295.html
[11] 2021-12-16,[复习]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6852.html
[12]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13] 2019-12-27,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73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