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歪解、正解]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力有余而心不足?

已有 4191 次阅读 2022-7-14 16:20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歪解、正解]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力有余而心不足?

                       

2020-01 “同行评议”和“不评议”的有机结合.jpg

“同行评议”支持科技原创?

,而心不足。

             

一、歪解

   (1)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普朗克科学定理

   Eine neue wissenschaftliche Wahrheit pflegt sich nicht in der Weise durchzusetzen, daß ihre Gegner überzeugt werden und sich als belehrt erklären, sondern vielmehr dadurch, daß ihre Gegner allmählich aussterben und daß die heranwachsende Generation von vornherein mit der Wahrheit vertraut gemacht ist.

Wissenschaftliche Selbstbiographie, Johann Ambrosius Barth Verlag, Leipzig, 1948, S.22

https://gutezitate.com/zitat/150626

                             

   (2)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在科技项目的确定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拒绝支持有争议的项目,排斥没有国外先例的研究。

刘益东. 从同行承认到规范推荐—开放评价引发的开放科学革命与人才制度革命[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 29-41.

http://wkxb.bnu.edu.cn/CN/Y2020/V0/I3/2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SF202003003.htm

                             

   (2)科学,只有推翻了旧理论,才能不断向前走。

   经验,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专家,更没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2014-10-21,丁肇中对话青年师生:一生最重要选择是只做一件事

https://www.chinanews.com.cn/edu/2014/10-21/6698523.shtml

科学网,2014-10-21,丁肇中:一生最重要选择就是只做一件事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5802.shtm


   (3)考试考的是书本的知识,而科学研究需要质疑、推翻旧知识,才能开拓创新。

中国青年报,2010-11-29,丁肇中笑言15年只做一件事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1/29/content_3452831.htm


   (4)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J].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7 Feb 2014.

DOI:  10.1126/science.343.6171.596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343.6171.596

                          

   (5)2006年 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荣誉教授。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工作。

                           

二、正解

   (1)以计量统计为主的世界大学、机构和学科排名,掩盖了我国科技前沿水平的真实状态和较大差距。计量统计只能反映科技和学科的平均水平,不能有效反映前沿水平,而科技竞争力却是由前沿水平决定的。在“唯论文”“唯顶刊论文”的导向下,量化评估更不靠谱

   “中才大用”的危害比浪费科研经费还要糟糕。对于内卷化的科研体系,经费增加再多也无法扭转原始创新明显偏少的局面,

   标准错位:把二流人才标准误作为一流人才标准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防御性嫉贤妒能”在“中材大用”和“唯帽子”群体里比较普遍,“中材大用”者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巨大人事障碍。

   一流学者是因做出原创突破而居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前沿学者,一流学者和二流学者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分和70分的区别,而是方向和层次上的区别,是解与无解、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区别。

刘益东. 打造以一流人才为中心的卓越科研体系--关于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的建议与思考[J]. 国家治理, 2022, (3): 29-34.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6655651&from=Qikan_Search_Index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GJ202203006.htm

       

   (2)在基础研究的0~0.5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漫无目的的探索未知的研究,完全无法规划与预测,它理应由科学共同体中最具理想主义情怀的个体来承担,科学史的研究已经无数次证明这类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比较稀少的,他们是基础研究队伍的核心圈层,这一阶段国家只需要辅以不计任何回报的适当投入即可。 

   毕竟从功利主义评价模式向理想主义评价模式的转变是一种彻底的认知转变,也是灵魂拷问,而这些我们已经遗忘得太久了。

李侠. 激励机制与评价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N].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4日16版:新科技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2/24/nw.D110000gmrb_20220224_2-16.htm

https://epaper.gmw.cn/gmrb/images/2022-02/24/16/2022022416_big.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26756.html

                            

   (3)在定量评价导向下,大量科技论文其实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修修补补, 缺少真正具有开拓性、原创性的成果. 目前,国际科学界通行的定量评价导向在体现客观性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悖离科学本质价值的问题. 定量评价体系易停留在指标计算上, 无法回归科学本源, 无法体现价值创造, 无法甄别真正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成果.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需要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更多的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前沿成果, 需要建立回归科学本源、体现创新价值的评价体系.

   2.1 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重点评价“科学价值”

   科学研究是以认知规律为目的的探索性活动, 解决基础科学领域中公认的重大科学问题, 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无疑是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重大科学贡献.

   在具体评价方法上, 要更重质量评价, 实行学术研究代表作制度, 不把代表作数量的多少、其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量化指标.

潘教峰,王光辉,鲁晓. 基于五大价值导向的“破四唯”和“立新标”[J]. 科学通报, 2022, 67(3): 236-241.

DOI:  10.1360/TB-2021-1250

https://www.sciengine.com/CSB/article?doi=10.1360/TB-2021-1250&scroll=

                             

参考资料:

[1] 秦四清,2022-07-14,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47216.html

   (2)目前,初步做出原创工作的学者,或正在为发表着急,或正在被四处围攻,或等待进一步的验证,尚未有国际学术影响力。不过,以后随着工作被同行的逐渐认可,原创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才随之显现出来。

   纵观科技史,原创工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往往是学者深思某关键问题后灵光闪现的产物,而非是计划的产物、砸钱的产物,且靠评审制选拔原创工作也难以奏效。再者,原创工作与年龄无关、与职称无关、与资历无关,也与学科无关,故要挑选出真正的原创者,不应预设任何人为的篱笆。

[2] 王庆浩,2022-07-14,从0到1如何破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46771.html

[3] 周忠浩,2022-07-12,关注问题,解决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5385-1346933.html

   绩效评价之下,关注问题的少了,解决问题的更少了,更关心绩效的指标。比如:排名、奖项、项目来源等级、经费数量。

   看到的是,压在基层人员身上的是绩效指标。还有更多问题在妨碍,还在冰山之下。

[4] 小岩井忠道(科学记者),2022-05-30,确保人才和时间恢复研究实力,日本的政府支援劣于韩台等国家与地区

https://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220530000003.html

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校长丰田长康 20220530_1_01.jpg

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校长丰田长康

   几项被认为导致日本研究能力下降的原因:“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2004~2015年削减了基础运营补助,采取了选择与集中政策”;“2016年以后虽然维持了运营补助总额,但在动摇研究基础的张弛政策的指导下,部分大学进一步削减了教师数量”;“教育改革、社会贡献和诊疗等工作增加导致研究时间减少”;“要求短期内取得研究成果”、“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短期聘用导致职业不稳定并失去吸引力”。这些几乎与10年前指出过的原因基本相同。

   需要“创造一个让积极进取的年轻研究人员可以自由思考,并且不惧失败地致力于研究的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不改变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繁忙程度,只投入研究资金的话,研究能力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提高。

   对于难以预测的创新,应该广撒网,让大量研究人员做各种不同的研究,确定能顺利进行时实施“选择与集中”的方法比较合适。

[5] 科学新闻,2022-07-05,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白皮书》,要点是“实现科技立国”

https://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220705000003.html

   影响研究绩效提高的制约因素,回答最多的是研究时间,其次是研究资金、研究人才和研究环境,但实际的研究时间逐年减少,过重的教育负担、大学的管理工作以及基础经费不足等导致的研究资金不足都影响了论文的产出。

[6]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076785108015536&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而且,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200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哲学反思:

[1] 李侠,2022-07-10,冥想:一种现代人的自我关怀技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46691.html

   最近五年感觉越来越累,而成效却越来越差,在时代大潮下所有人都一样,这是社会全面陷入停滞与退化阶段在个体生命里的呈现,

   越来越繁忙的时代,注定是越来越无趣与无效的岁月,

相关链接:

[1] 2021-11-12,[推荐好文] 《专家观点  “一把剑主义”:一流人才的新标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2117.html

[2] 2022-02-24,[推荐好文] 《李侠:激励机制与评价问题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6852.html

[3] 2022-06-29,[推荐好文] 《潘教峰,等:基于五大价值导向的“破四唯”和“立新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5150.html

[4] 2022-03-22,[推荐好文] 《刘立:“点将配兵”与重大突破:重大战略科技领域创新要素的配置模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30586.html

[5] 2021-08-29,[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1927.html

[6] 2022-06-28,[汇集] “同行评议”阻碍原创与量化考核的局限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4936.html

[7] 2021-10-15,[旧闻]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8100.html

[8] 2020-07-21,[讨论] 住监狱是否能做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966.html

[9] 2022-01-23,[恸哭] 科技原创:早已不属于年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2295.html

[10] 2021-12-16,[复习]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6852.html

[11]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12] 2019-12-27,阻碍人类文明进步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73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歪解、正解]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力有余而心 +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238.html

上一篇:[小资料] 宇宙和宇宙起源
下一篇:[阅读笔记] 关于原创成果的特点与评审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1 王涛 檀成龙 周忠浩 秦四清 杨学祥 孙颉 尤明庆 张学文 李宏翰 许培扬 宁利中 黄河宁 王庆浩 范振英 张忆文 刘炜 晏成和 吕秀齐 赫荣乔 郑永军 姚远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