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感] 日本1979版《排球女将》里的哲学
遥远的年代,日本1979版《排球女将》。
日本经济泡沫之前的自信与思考,还有1976年高仓健的《追捕》。有文化,有哲学。
一、北海道羽幌的哲学家言本美代(岩本美代)
第55集《苦中有乐》,1980-02-29。
小村樱子(小村さくら)扭伤后继续训练,言本美代(岩本美代)劝她休养。
小村樱子:
“很多人要刷下来,对了,我一休息,你就有希望选上了。我说的不对吗?我们都在竞争,为了自己去奥运会,不惜把别人扒拉下来。”
言本美代泪流满面。
言本美代问小鹿纯子(小鹿ジュン):
“你也是北海道的吗?”
小鹿纯子:
“是的。听说你的家乡在羽幌。”
言本美代:
“你想回家乡吗?”
小鹿纯子说:
“当然想回。不过不能回去,先参加奥运会。”
言本美代:
“奥运会?你也想去吗?”
小鹿纯子:
“你不想去吗?”
哲学家 言本美代(岩本美代):
“本来很想去的。不过人和人搞成这样,还不如不要奥运会呢!”
二、奥运会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
奥运会是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三、苦干,还得加巧干
小鹿纯子、藤田阳子(藤田阳子)、夏川由加(夏川ゆか)初选入选国家队,靠的是三人的“双重晴空霹雳”。
最终入选国家队正式队员,除了她们仨,还有南乡小雄(南郷茜,なんごう あかね),除了基本功,都是有专长的。
小鹿纯子的扣球“幻影旋风”;夏川由加的扣球“流星火球”。
南乡小雄有发球“流星赶月”。
四、善良的高津密子(高津ミツ)、井上明子(井上明子)
(1)左:高津密子,右:井上明子
(2)左:高津密子,右:井上明子
(3)中:井上明子,右:高津密子
看到每每被误会的夏川由加、高津密子、言本美代,忽然一阵“好人难当”的凄楚。“虽怀善意仍常遇不测。”
“本来很想去的。不过人和人搞成这样,还不如不要奥运会呢!”
五、真实的人物:大松博文(1921年2月12日—1978年11月24日)
在当时世界排球推崇攻势打法的时候,强调防守制胜,采用大强度、高密度的“魔鬼训练法”,结合新创的勾手发飘球、双手垫击、滚翻防守、小抡臂扣球等新技术,将一群工厂普通女工训练成东洋魔女,使日本女排先后在1962年世界杯排球赛和1964年奥运会排球赛中获冠军,并创造了排球运动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他的成功,使女排领域出现了一个成熟的亚洲打法,并启发了中国女排迅速崛起。
大松博文悉心研究排球运动的规律,结合日本运动员身材矮小的特点,发明了滚翻垫球以加强防守,同时发明了勾手飘球、双手前臂垫击等技术,为日本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女排选手。
六、???
科学是一种方法。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方法、重要的研究结果、广泛的文明价值,等。同样需要像大松博文一样“悉心研究科技活动的规律”。
七、什么是人类科技活动的目的?
???***之问(Zenas之问?):我们为什么要从事科技活动?
参考资料:
[1] 蔡金安,2015-06-08,《排球女将》剧情简介(71集完整版)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3&id=345578
[2] 奥林匹克精神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A5%E6%9E%97%E5%8C%B9%E5%85%8B%E7%B2%BE%E7%A5%9E
[3] 大松博文 -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9D%BE%E5%8D%9A%E6%96%87
推荐阅读:
[1] 人民网,2013-07-21,刘道玉:无人能答的“钱学森之问”http://edu.people.com.cn/n/2013/0721/c1053-22266069.html
“8年了,‘钱学森之问’有人回答了没有?”日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80岁高龄的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说:“还没有人来真正回答(这一问题)!”
[2] 中国科学报,2020-12-22 第5版 大学周刊,“凭实力不如有靠山”当休矣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2/359623.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5453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教育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论文数量也已冲到了世界顶端,但却少见产出重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各种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可就是缺少有“灵魂”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科研人员身上。
事实上,国内类似的重大假冒科研“成果”,都经过一层层严格鉴定评审,评委也都是国内顶级专家,可为何一次次都无法识破?这与国内顶级“学术大牛”的绝对权威不无关系。即使“学术大牛”主观上没有什么问题,但长期忙于行政事务和应酬交际,对专业核心知识和前沿状况可能已经生疏,还以学术权威自居,很容易被学术不端者甚至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3] 腾讯,2020-11-30,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一流大学”的浮夸和浮躁
https://new.qq.com/rain/a/20201130a0esrw00
教育与科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要重视过程,而不必太重视结果。
相关链接:
[1] 2020-11-18,[怀旧] “痛苦和悲伤,就象球一样,向我袭来,……”与幸运的小鹿纯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8876.html
[2] 2020-01-06,[杂谈]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3] 2016-02-01,“钱学森之问”:谁来解决与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392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