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感] 未来的人类教育模式
真科研:烧时间、烧脑袋,有些还需要烧钱。
核心技术:不可山寨技术,烧钱烧时间技术。
真创新,往往耗时惊人。
苏联 M.A.克拉契柯教授:“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体力的也好,脑力的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原则乃是不需要证明的定理。”
关于这里的“一定的时间”:“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
一、旧话重提
多年前的想法了。贴在《国家科技成果网》的博客。
2015-05-13,俺成为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网》博客总排行第一。之后一直保持第一,直到2019年春天。不到4年的时间。2019年春节前后点击量约在150万的水平。2019年春天的某天,《国家科技成果网》博客忽然找不到了。
此时,俺的《科学网博客》点击量约在680万。
二、未来人类实行逐渐分流的长期正规教育
(1)过半的人数,接受大学水平的教育。即 15年左右的正规教育。22岁上下大学毕业。
(2)部分志愿者和通过评估的,接受长期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时间 40~50年。实行逐步分流的方式,最长者受正规教育 50年上下(根据具体状态,可以从事少量的研究工作),甚至更长时间的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教育的状态。
三、目的
(1)大多数人的意义,重点在于传宗接代,维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繁衍。从事日常需要的各种基本的劳动生产。承担少量的原创研究。
(2)文化科技教育创新主要部分,由长期受教育者们承担。
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常规的大学毕业生只是个“业余”级的人才,根本难以承担起文化科技教育创新的重任。
以我略知一二的“电力系统”专业为例:目前已经形成系统、保护、高压三个大的方向。硕士生(甚至本科高年级)就开始分流了。假定硕博连读,5年才能学过一个方向。学完三个方向,需要 15年的时间。再加上2年的博士后,需要约 20年的专业性学习。
连同前面的大学前教育,真正学过一个专业就需要(15 + 20 = 35)年的正规教育。
熟悉另外2个专业,则再加上 4年时间,这就得 40年。这么长时间的正规教育,也还仅仅只是一个“博士后”级别的通才。
真正进行创新,没有这种长期受教育人才是几乎不可能的。
未来社会的大多数“创新”,可能是前人或其他专业里早就有的知识或“可移植”的知识,只是“创新者”自己由于“知识”欠缺,不知道而已。正所谓掩耳盗钟。
四、先例
过去,就有福泽谕吉翻新褚少孙、黑格尔翻新杜牧的事情了。今后八成会越来越多。
五、先兆
5.1 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2011年 PNAS 刊出 Benjamin F. Jones 和 Bruce A. Weinberg《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一文,
正文图5
https://www.pnas.org/content/108/47/18910/tab-figures-data
补充材料 Supporting Figure 1B.
https://www.pnas.org/content/suppl/2011/11/04/1102895108.DCSupplemental
正如牛凤岐老师 2011-11-10 21:44 在牛登科老师博文《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年龄》的评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506120.html
“创新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积累创新所需知识底垫的时间更长了,创新最佳年龄必然推迟。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人们不应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歪曲它。”
5.2 光刻机的故事
芯片很重要,而芯片厂最重要的设备是光刻机。光刻机那家公司最强?大家都知道是荷兰的ASML.
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5.3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苏联 M.A.克拉契柯教授:
“无论工人、农民和牧人都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但是要经过很好的、长期的准备过程,这对所有献身科学的人,不管他们出身如何,都是必不可少的。”
“就是天才,他们的成绩也应首先归功于顽强的劳动和他们自己独立经历过的极严肃的科学准备过程。”
参考资料:
[1] 知识爆炸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E7%88%86%E7%82%B8
[2] 信息爆炸炸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1%E6%81%AF%E7%88%86%E7%82%B8
[3] 新华网,2020-03-17,信息爆炸中为何科普视频脱颖而出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17/c_1125722171.htm
[4] Benjamin F. Jones, Bruce 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J]. PNAS November 22, 2011 108 (47) 18910-18914;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2895108
[5] 牛登科,2011-11-09,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年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506120.html
[6] 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因为认识很多ASML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ASML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3所技术大学:Delft, Eindhoven和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7]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8]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8-2] 2015-07-17, 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
[9] 刘进平,2019-01-10,世界级科研需要连续的大段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1、Without 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it isn’t possible to thoroughly engage with a subject. Emerging ideas are fragile; each disruption is like a gust of wind knocking over a house of cards.
2、But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achieved would be much greater if I could concentrate that time in one week, working on nothing but that topic. Lots of small pieces do not have the same value as a large block.
3、But every interruption takes a chunk out of that surface, and in the endall we’re left with is scraps with which to try and cobble together something meaningful.
4、If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want us to conduct world-class research, then they need to make time for it and preserving the summer for research is key.
[10] 某网上内容,一时想不起出处了。感谢原作者!
烧钱也好,烧时间也罢,烧到尽头就是理论物理。基础科学除了烧钱烧时间,还得烧人,烧的异常惨烈,100个高智商,99个都是垫脚石!
[11] 武夷山,2010-08-04,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9810.html
[11-2] The Scientist, 2010-05, Evolution of science
https://www.the-scientist.com/uncategorized/evolution-of-science-43347
“first-stage science,” in which new concepts and ideas are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Second-stage scientists, in contrast, are often recruited by “first-stagers” to formulate the techniques and language to develop the first stage.
Third-stagers then use those new tools to answer new questions, thereby coming up with new insights and more questions.
The final stage is the fourth stage, where scientists chronicle what’s been learned and apply knowledg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but produce few new discoveries.
[12] 李江, 2020-07-18,疫情期间,一个5岁以下的娃能让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减少17%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42552.html
[12-2] Kyle R. Myers, Wei Yang Tham, Yian Yin, Nina Cohodes, Jerry G. Thursby, Marie C. Thursby, Peter Schiffer, Joseph T. Walsh, Karim R. Lakhani & Dashun Wang. Unequal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scientists [J].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0-07-15,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921-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0-0921-y#citeas
相关链接:
[1] 俺在国科:
http://blog.tech110.net/?uid-11851
[2] 2019-10-27,怀旧:《国家科技成果网(国科网)》博客,申请前的咨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637.html
[3] 2019-10-26,《国家科技成果网(国科网)》博客,轻轻的走了!什么时候辉煌的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3530.html
[4] 2013-02-01,感谢国家科技成果网的2013新年纪念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58626.html
[5] 2020-07-18,[随感] 原创有多难?从福泽谕吉、黑格尔的“抄袭”说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533.html
[6]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7] 2020-06-21,[征集]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76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