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内在统一结构分析 精选

已有 5009 次阅读 2022-7-13 12:0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未来教育是目前的热门话题。从概念内容上划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其模型上分析,二者可以进一步归类,凸显其相通之处。

首先,二者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输入与输出并不等价,中间夹杂一个信息过滤体系。对于这样的体系,我们必须引入时间参数,否则就无法科学地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是未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读《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这本书时,心中产生了清晰的“未来”这个概念,时间差大约是二十年。2020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一个重要文档,名为《回到教育的未 来 :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其核心概念厘定为2040年的教育。所以,看来大家对未来的定义相对较为一致,那就是从现在开始的未来20-30年。

对于个人来说,无论从任何时刻算起,将来的20-30年,都是最为重要的时期,称之为未来毫不为过。在我们的日常时间概念中,30年其实就是一世。人生能过三世,就已经是很少人才能达到的目标。

所谓“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时光。而“将来”则是将要来临,较为确定的时光。谈及未来,我们充满向往,以及对未知的迷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20-30年,足以达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中国最为明显。 

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并不只是现代人的诉求。比如,尼采在二十多岁就思考未来教育,写出《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书,对德国当时的教育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入20世纪后,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预测成为新方向。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德尔菲技术,在很多决策领域起到重要作用。比如,2009年,芬兰国家教育局依据此法,发布了“2030年未来学习晴雨表”。进入21世纪,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技术成为新兴点。2004年,英国政府投巨资开展了“为未来建设学校”的计划,以适应21世纪的新场景。美国政府也相应地提出以“21世纪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战略。

总的说来,人们对未来预测的期盼心理越来越强烈,预测行为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大部分预测都针对未来20-30年,但是社会变革速度加快,加强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心理,进而调整了预测频率。

与友人聊天时,对方提及,会在特定时候给10年后的自己准备一个时光信封,里面写下自己对未来的预期。10年后,拆开来看,对比一下,哪些愿望实现,哪些则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未来并不虚幻,而是有了特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会及时修正自己目前的发展策略与行为模式,让自己的发展目标更贴近预期。

上述两种行为都体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未来预期可改变现有策略,从而使未来变成更确定性的将来。

依据这个模型,我们来重新思考“教育”与“未来教育”。教育简化为教育者—A—被教育者。未来教育简化为 现代教育—B—未来教育。二者可以被同一模型结构来描述。“被教育者”与“未来教育”是我们的将来预期。而“现代教育”与教育者会根据预期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A和B则代表中间的各种关系和政策调整。

从数学模型上看,A和B其实是某种滤波器,让输出产生延迟,并发生改变。我们所做的输入,很难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那么,未来可以被预测吗?

再回到我们对未来的时间期限定义:20-30年。这个时间断足够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部分保障我们的复杂预测系统成为线性可预测模型。预测时间越短,其准确性就越高,但是就把未来变成了将来。同时,时间太短,也会影响输入端的调整,也就是没有充足时间去调整体系,为新的教育改革和制度构建提供保障。如果预测时间太长,不确定性太大,也就失去了预测的目的。毕竟,没有人真正关心100年以后的教育制度和模式。

所以,当提及“未来可被预测吗”以及“被教育者可达到被教育的目标吗”这些话题时,必须要加上时间限定。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个时间节点,让我们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将来确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引导我们去积极思考。

所以,要想真正能够理解未来教育以及教育本身的精髓,必须重视这两个体系的复杂度以及行为目标。只注重起点、终点以及连接体系中的任何单一部分,都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性。这样的观点可以随便罗列很多: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过于注重被教育者)

以教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教育者)

以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不切合实际)

以现今为基石的教育模式(缺乏前瞻和战略性)

但是,为什么现今会有那么多的教育体系选择上述某种单一模式去思考?

这取决于人类对复杂体系的“简化思考基因”。人类本身,并不善于处理复杂模式,一定要通过简化才能确保其文明体系进行运转。这成为某种思考基因,烙印在一代代人类的脑海里。大部分情况下,大家习惯于进行模型简化处理,并把注重单一模式和目标作为特色来加以强化。

要想真正理解教育,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让自己的脑子和思考变得复杂些。

教育技术的核心,就是让输入与输出取得动态平衡,让教育体系稳定地适应环境变化而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47081.html

上一篇:七月的转折
下一篇:为什么要思考未来教育?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3 张靖宇 周忠浩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